清晨六点,位于徐汇区桂林西街的康五菜市场已充满烟火气。最近一个月,商户胡杨飞发现自己更忙了:一边要接待线下赶早市的顾客,一边要留意手机上的提示音——餐饮商户已习惯的外卖业务,这回轮到菜市场摊主了。他乐呵呵指着手机上的订单:“你看,这些都是昨晚闭市以后用户在线上下的单,今早一来就要先给这批顾客送过去。”
根据市商务委的数据,上海目前约有900个菜市场,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是老百姓的生活刚需,但随着城市肌理的更新,一些菜市场显得有些老化,年轻人也不爱来了,通过数字化“唤醒”传统菜市场,是一件急迫的民生事。数字化究竟如何改造传统菜市场,线上与线下如何有机融合,康五菜市场的案例或许有借鉴意义。
破解菜场“难以长大”的瓶颈
康五菜市场藏得很深,拐进桂林西街后还需要依靠导航才能找到确切位置,难怪菜场里很多商户都说,“外人很少会来,只有住在这里的居民才会光顾”。
这点出了很多传统菜市场面对转型时的矛盾所在。一方面,它不可或缺,2001年已经建成的康五菜市场,虽然面积不足1500平方米,但仍然覆盖周边约2.5万居民的日常所需,很多摊主和顾客知根知底,见面聊聊“家长里短”,充满邻里温情;而另一方面,它“难以生长”,物理空间的限制,注定了传统菜场服务的用户群体难有增量。不仅如此,面对生鲜电商的冲击,传统菜市场的客群还在流失,菜场管理方、上海福棠菜市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翠堂接手这个菜场已经十二年了,他说,现在年轻人都不太来买菜了,菜场“老龄化严重”。
这也让康五菜市场下决心往数字化转型。今年3月5日,通过政府部门的牵线,康五菜市场与京东生鲜业务部、北京睿利众屹共同启动“数字化菜市场”试点合作,也是上海首家签约的菜市场。打动王翠堂的是对方递过来的一份数字化改造方案——在这份方案中,康五菜市场在京东上有了“数字孪生店”,更重要的是,像胡杨飞这样的商户有了线上流量,有了新的客户,还可以实实在在增加营收,因为“只有商户的收入增加了,传统菜市场才有再次‘长大’的可能”。
京东上搜到的鸡蛋可能来自家门口菜市场
如果在桂林西街打开京东,在搜索页面键入关键词“鸡蛋”,如今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康五菜市场”,如果你下单购买了页面上12.9元每千克的鸡蛋,那么下一瞬间,康五菜市场内“苏香蛋品经营部”老板娘周海琳的手机里,大概率就会跳出这一单。
“现在一天大概能接到20到30单网络订单,周末更多,销售能增加三四成!”周海琳喜笑颜开,没想到这样的好事情能落到自己头上。她还记得去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因为线下不能营业,店铺整整歇业了50天,这对一个靠此生计的小家庭来说打击颇大。正因为有了对比,当数字菜场运营方找来的时候,她第一个决定接入数字化菜场系统。在实际运营中,周海琳觉得困难不大,安装一个商户端的系统,像外卖一样听单就行,她要做的就是点货、打包,然后会有快递小哥上门进行质检,并完成配送。
菜场经营方王翠堂则发现,数字化能更好地发挥菜场的“长板”。比如,这几年菜场的运营管理升级了好几轮,早已完成菜品溯源等数字化工作,接入京东平台后,传统菜场的品控能力能更好服务消费者;还比如,前几天菜场引入石屏豆腐的摊位,货源来自云南省红河州的四个地区,上海独此一家,此前不少上海市民都会“按图索骥”来买豆腐,如今动动手指就能送到家,“术业有专攻,很多传统菜市场都有自己独特而个性化的资源,借助数字化,能极大盘活这些资源。”
复原传统菜市场的烟火气更重要
步入“十四五”时期,智慧菜场是上海提出的新课题。4月7日,市商务委出台《上海市关于开展智慧菜场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试点开展智慧菜场建设,依托数字化赋能,进一步推动标准化菜市场提质升级。
今年2月底,当睿利众屹上海公司总经理胡云开始着手“改造”康五菜市场,还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脑海:数字化赋能后的菜场,会不会反被数字化“掏空”人气?因此在设计方案中,从线上到线下的闭环被突出处理,线上的优惠劵只能在线下使用;年轻人能因为一些社群活动到菜场里来逛逛,形成健康的循环,才能为菜市场运营方和所有商户共同注入“数字活力”。
据悉,康五菜市场跑通所有数字化流程后,这套数字化系统已在上海范围内复制推广,目前已经入驻的上海菜市场达24家,正在入驻系统的有60家,计划6月底实现上海300家菜市场覆盖。
作者:徐晶卉
编辑:薄小波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