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青春里”养老社区的露台,老人可以在此眺望远方的金色田野
靠着躺椅,在可以望得到连片金色田野的养老院露台上,与熟悉好友闲聊度过一下午时光;每天步行至距家几乎“零距离”的日托所,既管饭还能做游戏;一日三餐不用发愁,一个个嵌入居村的社区食堂暖胃又暖心……在上海郊区,农村老人的幸福感正在一餐饭、一个日托中心、一个驻村养老院中渐渐垒实。
记者从今天举行的上海市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现场会上获悉,《上海市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美好生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圆满完成。一连串数字让养老服务更可感可知:涉农区新增床位19296张、建成具有平台功能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24家、建成长者照护之家、社区日间服务中心、老年人助餐服务场所等1419个。
图为闵行区梅陇镇许泾村长者照护之家
在量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同时,农村养老也孕育而生了多种新形态。以村民自治为特征的互助型模式、由社会力量发起举办的“原生态”模式、由政府主导推动形成的农村专业化模式以及与产业联动发展的农村养老社区模式等。无论模式如何变化,其最终指向的都是搭建新形势下老年人适合、向往的养老服务新载体。
这些年,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郊区农村发生。原本计划用以乡村振兴的产业项目常常做着做着就不自觉开始规划上了养老服务。“这就是农村老百姓最真实的需求,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在视察过程中,奉贤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正在试点的“青春里”养老社区其实源于吴房村的一个产业振兴项目,其最初牵头者是主管农业的部门。在项目落实过程中,他们渐渐发现,农村养老需求与产业振兴并不能割裂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促进、融合的。在不少专家看来,“青春里”养老社区并非简单的养老院,更类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养老社区,其目的在于让更多老年人“住得近、住得起、住得惯”。
在此模式下,产业兴旺与养老服务发展得以同频同步。聚焦乡村振兴的“三块地”改革,吴房村探索利用流转农民闲置的宅基房屋或利用闲置的集体资产,推进建设养老社区。在吴房村,老人每月只需花费每间300元,即可入住家门口的养老院。为弥补运营成本缺口,养老社区还鼓励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区外老年人入住。为确保本地老人的养老服务质量,“青春里”养老社区立下规定——原则上区外老人数量不得超过养老社区床位数的50%。
图为华亭镇联一村,政企联手发展产业,解决资金之困
上海西北角,嘉定区华亭镇联一村则率先试水另一种新模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在一番市场化运作下,农村老人不仅能在自家承包地流转过程中创收、住上统一规划的新房,还能获得集体运营的新产业分红。更为关键的是,联一村还计划将包括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日间照料等在内的多种康养服务一一引进。村民们既能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也能尽享服务便利。
图为有着“浦江第一村”之称的松江区黄桥村
面向“十四五”,上海农村养老如何实现更好更优?会议现场透露,市民政局目前正牵头联合多部门起草有关上海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新的“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年)。据了解,拟订中的新三年行动计划,将围绕“增量、增能、增效”的工作目标,聚焦设施建设、服务能力、有效保障。譬如,开展护理型床位、认知障碍照专区的改造达标工程;依托农村宅基地房屋等资源和原生态的田园风貌,继续推进互助式养老设施和平台建设等。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