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雷、赵静、梁波罗、刘家祯等名家联袂带来诗歌朗诵《牡丹永传情,芳华满长宁》,法国香颂《冬日花园jardin d’hiver》《波西米亚人La bohème》和原创编排的情景剧《最美天际线》“混搭”;一旁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区内,非遗画绣、连环画、剪纸、香事体验、蛋雕、叶雕,以及原创作品大赛的作品展示等非遗展示、手作体验引人驻足……11月13日下午,以“心暖花开,幸福新华”为主题的新华街道第十五届“法华牡丹节”闭幕式在长宁IM国际发展广场举行,使得历史文脉与文化创意交相辉映。
本届闭幕式由四个版块组成,包括:“欢聚·新华”群文展演、“人文·新华”文化体验、“热情·新华”音乐赏析、“活力·新华”大通市集,打造全方位的创新互动体验。
现场发布了《心暖花开 幸福新华》宣传片,举行了人文新华原创作品设计大赛颁奖仪式,表彰第十五届“法华牡丹节”优秀组织奖、社区共建奖和杰出奉献奖,新华·中央活动区营商服务联盟举行成立仪式。
走过15载,牡丹花提升“人文新华”品牌效应
新华街道原为法华古镇,古镇内曾广种牡丹,因而“法华牡丹”是新华街道居民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自2006年以来,新华街道每年开展“法华牡丹节”活动,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的盛会。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第十五届“法华牡丹节”于今年4月在“云端”拉开帷幕,新华街道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脉络,采取新媒体传播、沉浸式体验、线上线下互动的崭新模式,以“幸福迎小康”“新华嘉年华”“邻里文化节”“经典永流传”等4大主题为主线,开展了30余场意义深刻、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今年还特别开通了“法华牡丹节”抖音账号,文化大餐线下线上同步推送,实现非常时期公共文化不打烊,还涌现出一批优秀文化人才与优质文化作品,为“人文新华”注入了新鲜活力。
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同时为长宁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增添助力,今年的“法华牡丹节”凸显共享群众文化盛宴主题,邀请社区内文化单位、青年社团、楼宇白领、在校学生、社区居民等共同参与,进一步提升“人文新华”品牌效应。
以文化为载体,增强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坐拥“上海第一花园马路新华路”的新华街道,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荟萃。近年来,新华街道积极活化区域内法华牡丹、老洋房等历史文化遗产,以文化为载体,推动“美丽街区”建设,着力改善居住环境,提升街区品质,激发街区活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花园社区,人文新华”。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贯穿新华街道“美丽街区”建设全过程。
新华街道针对辖区内老旧小区设施老化、功能缺失等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精品小区已开工建设了32个,其中29个小区已完成,非成套改造3个,历史保护建筑修缮2个。项目改造过程中叠加家门口工程、微更新、微项目、加装电梯、垃圾厢房升级改造,以“绣花功夫”逐步实现社区形态“腾笼换鸟”,公共设施布局合理完善,为居民打造适宜居住环境。
群众关心的小微项目也成为撬动多元参与社区治理格局的支点。近年来,新华街道持续开展“微项目”148个,其中新华路沿线微项目30余个,实现补齐治理短板、提升治理能力、美化小区环境“多效合一”。
2018年起,新华街道先后有华山路、凯旋路、定西路、新华路等8条道路实施了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2021年,新华路街道将在全市率先建成“无架空线街道”,展露最美天际线。
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实事项目做到了百姓心坎里,不断增强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也同步提升新华社区品质和人文精神内涵。
赓续文化传承,打造充满温度的幸福家园
以牡丹花为媒,小小社区正构建“大文化”格局。赓续牡丹情结和历史记忆,新华街道从河南洛阳引进40个品种的牡丹花,社区满溢牡丹芳华。居民们争相认养牡丹花盆栽、编写牡丹花教材、科普牡丹花知识,更珍爱社区一草一木,也凝聚起守护共同家园的向心力。
上海“城市2035总体规划”在国内率先提出“15分钟生活圈”概念,出门步行15分钟,能遇见哪些“小确幸”?在新华街道,答案是更多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慢行步道、富有烟火气的生活市集……
作为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试点街镇之一,新华街道以“花园社区、人文新华”为主题,将居住、就业、出行、服务、休闲、特色六大系统纳入圈中,梳理出“短板”清单和行动计划,并落实为一张107项具体项目的三年任务清单,这一成果已成为全市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范本。
为打造充满温度的幸福家园,新华街道正不断探索,致力于把更多善意与温暖体现到规划、建设、管理等每个细节,促进人与人、人与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人性化特色、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建成宜居宜业的繁荣社区、多样便捷的幸福社区、活力开放的和谐社区。
作者:周渊 王宛艺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