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今天上午将隆重召开。
做严做实落地后专用通道分流排查闭环、“直通车”接送转运闭环、属地社区管控闭环,并确保环环相扣、无缝衔接——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上海提出的“三个闭环”,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和最可实现的路径。
面对重大考验,借助这三个闭环,上海以对人民高度负责、对城市高度负责的精神状态和使命但当,把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切实做到科学防控、动态防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上海各条战线、基层社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广大市民识大体、顾大局,全力配合。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努力做到环环相扣、不漏一人,筑起有力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
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依托于“闭环”的理念,每一个关卡和细节都严密部署、实时监控;依托于“闭环”,城市的治理水平和能级在实战中得到提升;还是依托于“闭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排除万难、攻坚克难的城市精神和品格得以淬炼。
从某种程度上,抗疫过程中的三个“闭环”也贴合了超大城市治理的“全周期”理念,从最难处着手,更向最好处努力。
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上海将慎终如始,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自觉地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上海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紧紧扣住“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这些关键词,切实将人民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转化为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务实行动,在新征程上当先锋、建新功,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
严守国门城门,更“守”出自我变革和高效率
勇于担当守好国门,同时有力有序守好城门。面对严峻的境外疫情,上海守城,也正是为全国人民守关。
抗疫期间,上海海关边检携手各有关单位严格落实口岸联防联控机制,实行“闭环式”管理,同时按照“三个确保”“三个覆盖”“三个一律”的要求,对公路、内河、海运、铁路、机场、市内公共交通等集中力量,强化入口防控。在广大市民全力支持、积极配合下,确保了各项防控措施执行到位、各通道井然有序。
口岸疫情防控“牵一发而动全身”“守一道门、护一座城”,在这场异常艰辛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海关、边检始终坚守防控闭环一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动融入全市疫情防控体系,聚力打赢信息战、突击战、合成战、科技战、保障战,切实发挥口岸战“疫”中的首道防线作用,坚决切断疫情经浦东机场口岸传播的路径,在疫情防控实战中淬炼忠诚担当。
3月以来,上海口岸日均入境人数保持在1万以上。“身后是祖国、身边是战友”,这是海关关员最响亮的战“疫”口号。
浦东机场海关旅检处副处长张澍说,“口岸公共卫生防控是一项防患于未然的工作,第一个闭环做得越好,越能减少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她率队拟定了上海口岸海关防控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内容和规范现场工作的执行标准、处置流程。
疫情期间,上海海关重新启动填写健康申明卡的检疫制度,还不断优化健康申明电子化申报,打造了出入境人员通关全流程电子化信息链。借助信息化手段,上海海关已筛查近200万条航班和旅客数据,及时甄别形成高风险旅客信息,指导现场实现精准防控。
从最初的登临检疫,到此后全员流调,到对所有入境人员实施100%核酸检测,以及两座半开放式核酸检测“方舱”采样室在浦东机场T1、T2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上海海关集全关之力,投入口岸防疫,最多每天有超过1000名海关关员24小时不间断奋战在防疫一线,就是为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提高通关速度。
特别是最近两个月,入境航班逐步增加,入境旅客较前期有了一定程度增加。浦东机场海关始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目前正扩增采样“方舱”标准化工位,采样工位总数将超过90个。
和疫情赛跑,每分钟都很重要,为此海关、边检擎起大数据战“疫”利剑。上海机场边检站抽调30名业务骨干,组建疫情防控大数据分析排查专班,精准研判出入境人员动态轨迹,第一时间将排查结果推送至口岸联防联控单位,为地方疫情防控决策部署提供“边检数据”支撑。大数据分析排查专班已累计推送预警信息8.7万余条,切实发挥口岸抗疫“前哨尖兵”的作用。
此外,边检人员在实战中凝练出7项工作措施,主动融入地方疫情防控群防群治机制——向口岸联防联控单位实时动态提供数据预警支持;推行入境旅客分类分区查验;警力前移至海关检测点有序分流旅客;承担非涉疫旅客“绿色标签”粘贴;准确采集留存入境旅客信息;为海关检疫提供确诊病例音视频资料;联合卫健委对疑似患者进行隔离区查验并送医。
疫魔不退,战斗不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上海机场海关、边检将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力量不少,继续筑牢第一道闭环。比如,机场边检站在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同时,立足做好复工复产这篇大文章,主动打出改革勤务模式、优化警力调配、创新查验方式、落实便利政策的“组合拳”,全面提升国际货运航班边检查验效率,有效应对货机量增加的新挑战。
此外,上海机场边检站研究推出浦东机场国际(地区)货运航空公司经互联网“单一窗口”平台进行申报的便利政策,使得航空公司员工“少跑腿”,降低了人员接触感染风险,又保障了货运航班“快装卸”,为航空公司每班航班平均节省40分钟通关时间,有效提升了客货运航班的准点率和国际货物中转效率。
接送转运,刚性流程和柔性关怀让每个人“毫无畏惧”
“感谢您的配合,我们带您回家!”几乎每一位经历过机场转运的入沪居民,都会收到这样一份来自“入境人员接送转运工作队”工作人员的亲切问候。
是的,抗疫期间,没有比“回家”更让人期盼的事情了——然而,正是为了他人心中的这样一份期盼和温暖,上海入境人员由专人专车转运至社区,实现人员精准分流,也通过精细化管理,让入境人员始终处于闭环之中,从入境管理到社区管理无缝衔接,更构建从“舱门”到“家门”的工作闭环。
为无缝衔接落实人员登记转送,全市各区织牢、织密转运工作网,不断优化流程:机场志愿者负责将已经完成核算检测和信息登记的入境人员送上专车,统一送至集中隔离点进行隔离;再由街镇接棒,从集中隔离点将完成集中隔离的辖区居民接回送到家,严格确保全程不与外界接触。此外,加强车辆、防疫物资、生活物资等保障,每日根据实际需求分发派送。
来自上海16个区的公安民警、志愿者24小时驻扎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开展转运工作。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有丝毫松懈麻痹和疏漏。每一位参与者都明白织密织牢这座超大城市的“防疫闭环”的意义,这要求他们全力以赴。
市公安局闵行分局疫情防控和转运专班临时委员会,在抗疫期间,将机场国际转运专班分为三组,并在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分别设立特殊通道,与海关卫生防疫专员一起对入境者逐一进行信息登记、体温检测、分流转运。“怕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按照步骤去做好核对、分流和护送的工作。如果这一步就有瑕疵,那么后面的努力都会白费”。
正是抱着要“死守”住每一个关卡的高度责任感,全市公安干警跨前一步,让入境返沪人员第一眼就感受到了城市的暖意。
作为沪上境外人员居住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区,长宁区民政局在3月5日接到机场转运任务后的16小时内便完成组织筹备、人员招募、集结培训等准备工作。因时因势因情,根据隔离政策的调整而及时优化转运流程,绘制流程图,开展工作提示,做好应急处置预案,并先后制作中英文对照版防疫健康提示、入境人员接送登记表等材料,以漫画形式绘制告知书、流程图,确保转运流程的闭环。
从3月6日至9月7日,长宁区350余名机关志愿者,分10批进驻虹桥机场、浦东机场和临时留验点,在机场24小时驻点值守,调动100余辆车辆加以保障,实行24小时驻守转运。截至9月7日零时,累计安置人员总计10410人,累计居家隔离2664人,集中隔离3048人,“7+7”隔离569人。
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长宁区虹桥街道,辖区内境外居民达2.6万,有着“小小联合国”之称。针对外籍居民来沪工作比例高、举家来沪比例高、租赁居住比例高的特点,虹桥街道在市区“规定动作”基础上,聚焦实时信息排摸、多语种宣传告知,刚性管理与柔性服务保障并重,扎实推进防控全程闭环。
“用好社区治理‘绣花针’,串起防控‘千条线’,”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胡煜昂说,面对一天最多居家隔离近800人,一晚最多机场转运近百人的防控压力,虹桥街道在实践中形成了“线上+线下”全覆盖排摸信息、“人工+智能”多语种宣传告知、“守门+护人”全流程闭环管理、“老外+老外”柔性化关心服务的“4+”工作法,成为讲好中国防疫故事的社区窗口。
在杨浦区,“转运班子”成员琢磨出了一些好经验。比如,在旅客登记的同时,第一时间发送关键信息,及时确认属地;途中,至少与街道社区接通两次电话,确保顺利衔接;此外,每次上岗前,组长对年轻组员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卸下思想负担,做好服务工作。
属地管控,以“绣花针”串起最强力量和最齐人心
坚持党建引领,坚守人民立场,紧密依靠群众——回望抗疫期间属地社区管控闭环,很多基层社区在实战中有了这样的心得。
在黄浦、静安等中心城区,针对区域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特点,诸多基层街道党工委坚守人民立场,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组织协调和信息报送、居家隔离观察、企业联络等5个工作小组,组建机关干部联络员队伍下沉各居民区,切实统筹各类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充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动员优势,主动带头担当作为。
同时,依托社区党委、街区党建(共治)联盟、居民区零距离家园理事会等现有工作平台,发挥居民区、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各类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此外,广泛动员居民群众守好“自家门”。引导群众提高意识,在信息排摸工作中,发动居民骨干、楼组长和居委会干部一起开展排查,发动邻居、家属及时提供居民外出、境外人员回沪和外地来沪返沪情况。在小区出入口,组织志愿者与物业保安、居委会社工一起落实管理要求,做好询问、登记、测温等工作。在落实居家隔离各项工作中,动员志愿者、邻居帮助隔离人员解决生活困难、开展心理疏导等。
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广大基层社区逐步形成了党组织主导、条块联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在五里桥街道,依托新成立的“红色物业联盟”,向全体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及各界人士发出倡议,为配合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辖区各物业公司春节满岗上班,日均上岗人员达989名。有的物业公司,如海悦花园小区中海物业,为了服务小区老年业主和行动不便的业主,推出配送大米、饮用水、大件式快递及买菜送菜等“暖心”便民服务;名盛苑小区业委会总结提炼出“门岗服务六步工作法”,即门岗志愿者与保安做到逢人逢车必拦停、逢人必测温、必查验身份、必核实来访情况、必做好人员登记及返沪人员信息必报居委等,将闭环细节进一步落实。
“三人小组”,这是闭环管理中基层涌现的“别动队”。
为加强全流程闭环式管理,很多街道在实战中从各职能科室抽调同志组成工作专班,这样的“别动队”打破了条块分割,以灵活高效为导向,为基层的闭环提供了有力保障。
比如,有社区成立由居委会、卫生中心、派出所形成的“三人小组”,确保每一名入境人员进入社区的第一时间都有专人对接。许佳骏,斜土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其所管辖居民区境外人士多、留学生多。他带领社工无论白天黑夜接到任务第一时间赶到小区门口与“三人小组”成员一起接应境外回沪人员,并落实消毒和监控措施。“最后一道闭环,更要从严从紧,必须要打起十万分精气神和责任感”。
此外,在居民区党总支组织发动下,广大居民群众齐参与,凝聚起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也形成了良好防控氛围。有的居民在微信群定期转发防疫知识和社区防疫好人好事;有的居民主动加入防疫志愿队伍,配合居委开展工作;还有的主动结对关心小区居家隔离对象,帮助解决隔离对象买菜难等问题,有一份力出一份力,有一片心献一片爱。
“与其宅家闷得慌,不如志愿邻里帮”,广大市民积极奉献,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截至5月25日,上海全市共发布1.19万个与防疫抗疫相关的志愿服务项目,招募上岗志愿者41.74万人,累计服务301.8万小时。
致敬每一个携手抗疫的普通人!
文:顾一琼 何易 周渊 蒋竹云
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