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北横通道天目路立交主线上跨南北高架的最后一块钢箱梁稳稳就位,成功“占领”北横通道全线的制高点。这标志着,长168米、总重1475吨的钢箱梁,在距离地面30米的上空成功合龙,两大高架划出壮观且完整的“X”。
上海市重大工程北横通道全长约19.1公里,天目路立交标段是整个建设的重中之重,计划于明年6月,与整个北横通道西段(北虹立交至西藏北路出口)同步通车。该工程由上海城投公路集团建设、上海建工集团承建。
更轻更强,新生代桥梁“隐藏的实力”
▲钢箱梁成功合龙。刘秀国摄
天目路转盘西南侧,一台超大型动臂式塔吊分外醒目。在它的助力下,长25米、重达41吨的钢箱梁,小心翼翼地迁跃三层既有结构,直抵第四层。当钢箱梁与北横通道主体对齐就位,施工人员立刻对其进行焊接。
天目路立交所处地商铺林立、架空线密集、施工空间有限,项目部创新工艺,精算每一步位移,谨慎有序地完成“最后的拼图”。
▲天目路立交钢箱梁合龙。刘秀国摄
上海建工集团北横通道天目路立交项目经理余伟介绍,为了不影响日常交通,施工只能利用零点至凌晨五点的市政养护时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动用的超大型塔吊曾服役于上海中心的建设,塔身高28米、大臂长65米,最大起重量100吨,而占地面积仅3.6×3.6米。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塔吊精准走位,高空散拼、分节吊装,提摆钢箱梁“花式转体”,巧妙避让构筑物。
天目路立交之跨千头万绪,远不是延几公里钢结构那么简单。天目路立交代表上海桥梁的新生代——轻质、高强、耐久。项目部“好钢用在刀刃上”,减掉桥梁“费重”,传力更优。余伟透露,如果采用传统全混凝土结构,最大单体重量将达200吨;而由高强度的钢混叠合梁取代后,这一数值将被大幅减到100吨以下。如此一来,墩柱从44套减至35套,立柱间距扩大至40米,增加车辆通行频次,桥梁轻质化的好处显而易见。
最小代价、最大效益,缔造中心城交通系统性更新的样本
作为上海较早建造的架空道路,天目路立交这个四通八达的“大转盘”与南北高架在1994年同步投入使用,不但承接了南北高架主线的车流交互,还承担了南北方向上过铁路、跨苏州河的功能,导致车流量居高不下,更引发各方向的交织冲突。
“大转盘”成“大怪圈”,急需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造。
上海城投公路集团第三事业部第二指挥部副指挥长杨光强回忆,2013年-2014年,先后出炉11套设计方案,最终两套方案呼声居高——一个讲求融合,保留一部分“大转盘”,再新建一部分;另一个倾向于“一刀切”,全部拆除重建。最大的争议,就是北横通道与南北高架的衔接方式:是更便于施工的地面道路”软连接“,还是能大大提升通行效率,但施工复杂程度也翻倍的直接互通呢?
最终方案还是决定迎难而上。保留转盘主体结构,但不再接地,功能缩减为单一的南北高架和北横通道主线车流交互。新建南北高架中兴路匝道与东西两侧辅道系统,车辆先出后进,这样让跨苏州河、铁路及地面过境车流与主线完全分离,变为“环环相连、纵横相交”的路网格局。
此次北横通道天目路立交改造,有望成为中心城交通系统性更新的样本,尽可能利用现有设施,更多通过系统网络和管理的措施来实现功能更新,力求“最小代价、最大效益”,兑现“人悦其行、物优其流”,从而盘活整个区域。
作者:史博臻
图:邢千里、刘秀国
编辑:张天弛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