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花朵的微笑”,记者日前了解到,一支由徐汇优秀青年企业家们组成的爱心公益团队,7年来不间断的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助力,还亲赴贫困一线援教、援医、援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组织捐助物资的公益活动形式,他们所打造出的公益品牌好评不断。
自2013至2019年间,“为了花朵的微笑”团队足迹遍及3省6市11县,面向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和医疗方面共捐资捐物1073万,惠及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两所小学413名学生、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州495所学校117744名学生、贵州省毕节地区一所小学97名学生、甘肃省永登县一所小学183名学生。并从2015年开始,持续资助甘南藏族自治州10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孩子,帮助这些孩子完成学业。截至目前,61名孩子已经大学毕业,成为社会的青年建设力量,剩余39名孩子在团队成员的资助下,仍在学习就读。截至目前,该项公益活动已经累计有308位青年企业家、17位医疗专家、40位法律专家、11位教育工作者加入。
“只帮助、不打扰”,公益团队一路前行
“为了花朵的微笑”是由徐汇区政协委员、区工商联常委、区青商会副会长、上海灵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夕爱创办并发起的。2013年,她带领身边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企业家伙伴共同践行这一公益模式,并于2014年把团队正式命名为——“为了花朵的微笑”。
援教的队员选拔严格,不仅需要一项突出的特长、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组织纪律性、健康的体魄,还需要队员完全卸掉企业家平时优渥的物质生活习惯,自备睡袋,援教期间饮食、住宿都在学校。队员们都体会过睡在课桌或防潮垫拼成的“床上”、四面漏风、墙面漏雨、不仅不能洗澡,还要忍受蚊虫叮咬的援教生活。援教队员每天白天4-6节的代课量,晚上必须按照课程表细心准备教材,具有高度的专业度和自律性。不论去的学校是一个土灶还是几个铁锅烹饪的“校餐”,和孩子们一起共居共食的氛围和风气,为援教队员在每一个孩子心里留下美好的公益形象奠定了基础。
这支团队之所以可以走到今天,和活动创办人林夕爱提出的“只帮助、不打扰”的公益理念是分不开的。林夕爱说:公益是自己内心想做的对公众有益处的事而已,我们这个活动的参与者需时刻保护好孩子们的自尊心。而活动筛选受助学生的次序为:孤儿、残疾儿童、弃儿、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极度贫困,不以受助学生的成绩作为是否受助的标准,成绩差的孩子一样享有受助的权利。活动所捐赠的物资会请捐助者直接发往选定的贫困学校,再由选拔出的援教队员抵达学校后统一清点登记,并面向该校全体学生进行物资发放。捐赠的款项直达选定的学校账号,由花朵微笑工作组和队员一起,根据学校实际现状,共同商议立项援建项目,并由基金会监督捐赠款项的使用和项目的完成,基金会不收取援助资金的手续费用,爱心人士的援助捐款会全部足额转到学校。
扶贫与扶志,让孩子们“向阳而生”
在援教过程中,区政协委员,青商会会长郑恩海率队援教的临谭县古战乡甘尼村小学,是条件最艰苦的援教地点之一。援教队伍走山路,勇敢克服高原缺氧环境,克服一切个人困难,全身心投入援教活动。他被这里孩子们憨厚、淳朴的眼神所打动,真诚张开双手拥抱每一个孩子,他希望孩子们永远能像格桑花一样向阳开放,快乐生长。
活动确立的扶贫与扶志“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要解决扶贫的先决问题,青年企业家们为了摸清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现状,亲赴海拔近4000米的甘南自治州所属众多县、镇、村,走访了一部分档立卡贫困户,发现家庭贫困矛盾最为突出的就是孩子的教育经费支出和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的思想,这使得很多孩子不能完成学业。由此花朵微笑工作组在2015年与甘南藏族自治州当地政府、教委合作,收集了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中,100户教育矛盾较为突出的家庭,对这100户家庭的孩子进行定向教育资助。其中小学生25名、初中生20名、高中生55名。资助的重点是高中学生,因为高中是学成期,大量孩子在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年龄、心智都不成熟的情况下流入社会,对孩子的就学就业选择有消极影响。截至目前:100名受资助的孩子中,61名孩子已经大学毕业,成为社会的青年建设力量。剩余39名孩子仍然在成员的资助下,分布在大学、高中、初中中继续就读。
除了与贫困户家庭的孩子对口帮扶,“为了花朵的微笑”团队也在援教的过程中,积极帮助贫困地区的学校建设操场、食堂、厕所和电教室等学校基础教育设施。截止到2019年,这个团队已经帮助6所学校建成了厕所、食堂、操场、学生宿舍改造改建、自来水管道铺设、体育设备搭建等众多项目。
作者:顾一琼
编辑:祁骏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