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规划引领,建设逐梦。今年6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草案对外公示,给人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卷——一片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江南风和小镇味共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的地区……
规划编制牵头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副院长郑德高最近正忙着整理归纳公众意见。“目前推进很顺利,意见梳理工作至少还要一个月完成。”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公众对于示范区的未来充满憧憬、给予厚望。
规划草案的形成,意味着“统一规划管理”这一创新性制度初步建立。从规划到落地、从蓝图到实践,接下来,示范区将如何释放亮点、克服难点?在今天下午举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分论坛“大都市圈发展和空间规划”上,与会专家对此各抒己见。
绿色打底,让生态一体化成色更足
林水相依、林田交织、镇村绿链、成片植林,这是示范区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应有之意。郑德高表示,示范区要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必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营造更丰富的水空间,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
水是示范区的最大亮点。共治水环境,才能激发后续的共育水经济,共兴水文化。规划草案提出了“硬指标”:河湖水面率由20.3%提高至22%左右,保护核心水面,实施活水长流。“在示范区建设多层级清水绿廊,例如太浦河、京杭运河为一级清水绿廊,吴淞江-苏州河等为二级清水绿廊。”郑德高说,“通过推进沿线的水体优化提质、土地功能调整等全方位工作,打造集多重生态于一体的滨水空间。”
清水绿廊的愿景渐行渐近。据上海城投总工程师胡欣透露,金泽水库水源科创基地将于明年上半年建成:“基地建在太浦河北岸、金泽水库南侧的嘉善北蔡村,通过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合作,打造一个生态湿地科普公园,改善长三角的水网生态。”同时,以金泽水库为核心,上海城投将深耕示范区水环境治理环节,建立“一河三湖”水环境生态保障,从“末端治理”转向“全流域治理”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系统集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合海绵城市、生态补水、景观营造等综合措施,更好地锚固长三角水生态基底。”胡欣说。
金色镶边,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显
栽下“绿色生态树”,引来“投资金凤凰”,示范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正在蓬勃显现,一个个“含金量”高的企业相聚示范区。
在亮眼成绩单的背后,还应该看到一些产业“卡点”。郑德高坦陈,目前示范区还存在产业能级总体不高、模式相对传统、传统工业企业数量多、环境威胁大等问题,深化优势分工迫在眉睫。因此,规划草案提出,通过绿色转型、创新驱动、服务引领,把创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具体而言,示范区内规划构建数字经济、创新经济、总部经济、服务经济、湖区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郑德高表示,这样有望在2035年使单位建设用地GDP由4.8亿元/平方公里提升到15亿元/平方公里。
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必须刀刃向内,大刀阔斧地变革。清华大学教授吴唯佳建议,示范区可加大促进存量用地增效提质,深耕布局三大城市空间:与科技创新产业进驻相关联的科创社区;与水乡特色居住社区相关链的农村宅基地再利用、人才公寓、文旅产业;与公共设施共享相关联的高等级医院、学校、养老设施等。
作者:史博臻
编辑:张懿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