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海最高温度达35℃,街上行人寥寥,沪上红色场馆却迎来了不少预约上门参观的游客。正值暑期,记者发现,观众多是孩子,有些由父母带着来,有些是结伴前来。在一些场馆中,还有学生志愿者担任“小小讲解员”。
在虹口区四川北路区域,记者沿着“鲁迅小道”前往景云里、左联会址纪念馆、拉摩斯公寓、内山书店、鲁迅故居以及李白烈士故居等,一路上不时遇到头顶烈日前来“打卡”的“后浪”们,其中不乏从浦东、临港、杨浦等外区专程赶来的学子。他们循着GPS、翻着资料、刷着二维码,点击手机镜头、扛着摄像机,靠着手中一样样“法宝”,探寻并记录下“本来不熟悉的历史”和“课本上出现的人物”,让学“四史”之旅更具时代感,也更有个性。
小程序指路,找到“隐秘的红色角落”
“终于找到了,但……这个李白是谁?”上午10点,满头大汗的国和中学学生黄嘉跃按照“人文行走”小程序的导航,和同学王晨玮一起来到了位于黄渡路上的李白烈士故居。黄嘉跃说,他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隐秘的红色角落”,也是第一次知道“在诗人李白之外,还有烈士李白”。
在展厅中,孩子们不时掏出手机拍下展陈,并与讲解员时佳交流。“什么是用摩斯码拍电报?”面对孩子们的“代沟式”提问,时佳将他们领到二楼李白第三次被捕时的场景复原模型前,“这处场景就是李白烈士在给中央发最后一封电报的样子。”接着,她又让孩子们体验了指尖滴滴传递消息的“老古董”发报机模型。王晨玮按了数下,一行“延安已收到你的消息”的讯息即被点亮。“原来发电报是这样的!赶紧录段小视频。”王晨玮说着,便与黄嘉跃开启互拍模式,记录下这段“个性之旅”。
时佳告诉记者,每逢暑假,尤其是8月,青少年观众是主力,尤其“人文行走”这样小程序面世后,几乎每天都有中学生来“打卡”。对此,讲解员也设置了特别的“话术”,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无私奉献,在潜移默化中学“四史”。
开麦拉!结合校史学“四史”
“我们是来自上海海事大学的浦江星火实践队,现在我们在李白烈士纪念馆,找寻‘永不消失的电波’……”上午10点半,姚鹏飞和伙伴们手持摄像机开启了“学四史,守初心,践使命”主题实践活动。此前,他们还曾“战高温”从临港校区来这踩点。
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专题展区前,随着一声声“开麦拉”,姚鹏飞们边解说边拍摄,把展出的书籍封面、电影剧照、重要文件等一一收录下。原来,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前身)教授曹仲渊曾是李白的同僚。在经典谍战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原型即李白)传递的渡江战役绝密情报《江防计划》即来自于曹仲渊。
“我们希望把四史教育与校史充分结合。”姚鹏飞说,在学校史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多位学校前辈与李白烈士、左联等有着密切关系。下午1点半,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姚鹏飞们又来到位于多伦路上的左联会址纪念馆,刷二维码听讲解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用摄像机记录下这段左联盟员、老校长于眉曾投身的历史。在一楼尾厅星光背景墙前,当得知于老的信息还在收集中暂时无法展示时,姚鹏飞对着镜头说道:“有些遗憾,如果可以,我们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希望早日在这里看到于老的资料。”
为书本上的知识找到“现场”
“欢迎各位参观左联会址纪念馆,现在我们所在的这间教室是当年左联召开成立大会的地方……”“小小讲解员”、鲁迅初级中学学生韩睿桀忙了一上午。记者看到,对左联历史颇感兴趣的他利用休息空档,还在自查资料阅读“左联五烈士”小故事,再去馆中找到相关展陈还原“现场”,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我想把左联的故事告诉更多人,传承红色基因”。
左联会址纪念馆宣教部负责人张薇瑾介绍,7月中旬起,纪念馆首次邀请初中生担纲讲解员志愿者:“我们希望结合当前的‘四史’教育,让更多低年级的孩子通过讲解实践,了解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在学生们报名后,馆员对他们进行了专业培训,只有通过考核才能上岗,最终韩睿桀等7名同学入选。纪念馆还为他们拟定了学生版讲解词,不仅更口语化,而且结合孩子的学习特点,从展品外观说起,再用小故事引出历史、讲述意义。
沿着左联会址纪念馆门口的“鲁迅小道”标识一路走到山阴路上的鲁迅故居前,正午12点半烈日当空,建平实验中学的6名学生在家长带队下,刚刚完成了一场“朝圣之旅”。学生肖子原说,平时在课本中读过不少鲁迅写的和写鲁迅的文章,她一直很好奇鲁迅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这些文章的,“今天的参观让我找到了这些课文的创作现场”。她的同学杨艺婷说,参观故居有种将读鲁迅文章时的震撼带入现实的感觉,“或许每个人的脑中,都留下了一个可能不同但都是鲜活的鲁迅先生的样貌”。
文:单颖文 周俊超
视频/图:周俊超
制图/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