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路280-288号,一排“百年街面房”。
这排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建于上世纪20年代,5个门洞内上上下下共住着15户人家。
然而,就是这排距离淮海路直线距离不足500米的老房子,这排被现代化公寓、商铺、高楼环抱着的沿街老房子,却有一个最难啃的硬骨头——马桶。
这儿要“安插”马桶实在太难了,还不只是容纳抽水马桶的一平方米空间,更难啃的骨头在地面以下——因为沿街面,没有里弄及公共空间,无法在地下安装排污纳污设备;也因为沿街面,高度落差不够,直接接驳市政排污管网会造成逆流……因此,也就是说,即便居民家里腾挪得出空间,也因没有地下化粪池而作罢。
今天,这排老房子其中一个门洞作为社区“共益空间”正式启用,与之共同启用的,是15户人家新近安装的抽水马桶。经过半年多抽户、筑基等“啃硬”改造,按照“一户一策”度身定制排污方案,这排“憋”了一个世纪的沿街面老房子,终于也在这个酷暑天里“焕新”了。
无法向室外借空间,通过抽户腾挪出新通路
乔阿婆,在这排老房子里一住就是70年,但每年夏天,对她来说最难捱的就是倒马桶——光是提着马桶颤颤巍巍地从二楼走下步阶很陡的楼梯,汗水就已经打湿了衣裳,更不用说还得左顾右盼过个马路,前往路对面的临时倒粪站。她说,年纪越来越大,感觉也越来越不方便。
一个人住15平方米,乔阿婆家里容纳一个抽水马桶的空间还是有的,但对于为何“久拖不决”,乔阿婆只听别人说“很难”。
从技术层面说,这排老房加装马桶,不是“很难”,而是其所在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辖区内的“最困难”。改造项目负责人瞿师傅说:曾想过向人行道地面下“借”空间,但人行道路面本身狭窄,地下管网密布,根本无法“安插”;也想过直接接驳市政排污管网,但很难解决污水倒灌问题。规划部门来调研过,建筑设计单位来勘察过,专家学者来论证过,最后都摇摇头走了。问题的关节在:找不到合适的位置造化粪池,就无法告别“手拎马桶”。
“但再难也要上!”
街道相关负责人多次召集相关技术人员反复商讨,室外空间的路被堵死了,有人提出了新视角:通过“抽户”腾挪出空间,在地下建造化粪池。这个建议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街道通过盘整资源,最终腾挪出一个小开间用于在地下建造纳污排污设备。
但正式开建,又遇上了难题:由于房屋为砖木结构,房龄老基础结构差,地基不到80厘米,为保证排污纳污设备的建设过程不影响老房子的整体结构,施工队特地对房子地基进行支撑保护,安装了3米深的围护桩,并用水泥加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了加建施工。
15间房15套方案,“老破小”一室户变为都市LOFT
纳污设备完工,但是对于怎么排管,又是个考验。
15间房子构造各异,每户居民生活习惯也截然不同,各家都有自己的“隐忧”。
“我家抽水马桶装在哪里”“楼上马桶不能装在我家饭桌上方”……面对这些问题,绝不可能只用一套方案复制解决。
“既然解决了化粪池这个最大难题,接下去的每一步都要将‘好事做好’”。街道最终选择了最费时费力但最能带给居民来获得感的做法——针对房型图纸与居民诉求,一户一策度身定制施工方案,也就是说,为了安装15只抽水马桶,他们逐户与居民协商,设计了15套个性化方案。
有一户二楼居民,家中实在找不到容纳马桶的位置,经反复勘察论证,最终把原来的外阳台改造成内阳台,并为这家的马桶专门加设了一根排污管道。又如,为了确保改造后每一户家庭的生活习惯尽可能不受影响,设计团队在涉及方案时,特意用影像记录居民家的陈设布局和日常动线,尽量兼顾原有生活习惯来进行设计。
加装马桶的同时,街道同步实施了增设淋浴、厨房工程、适老化改造等“微更新”项目,居民们的居住便利度和舒适度大大提高。
二楼一户居民,面积刚过5平方米,三面无窗全暗,屋子只放得下一张床、一个五斗橱、一个床头柜和两把椅子,项目团队想到了采用榻榻米结合“套中套”的形式——三层榻榻米的上层用来储物,下层做床,中间有一层可随时展开来当餐桌,释放出的空间加装卫浴设备,“老破小”的一室户摇身一变成为了都市LOFT风格的精致小套间。
而这方为改造工程立下汗马功劳的一楼门面房,如今也被建设成集党建活动、便民服务、公共客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共益空间”,逐步引导、发动居民、店家走出小门,开展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建设。
这排“百年街面房”最终实现了胜似旧改的“空间腾挪”,居民过上了体面的品质生活。近期,他们专程向街道送来了10面锦旗。
作者:顾一琼 占悦
摄影:袁婧
编辑:徐晶卉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