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世纪最长梅雨今日结束,高温桑拿天开始接管上海市民。
6月9日入梅,7月21日出梅,从芒种到小暑,横跨两个节气的上海梅雨今年格外暴躁,获称“暴力梅”。
为什么说它暴力呢?当然是入梅偏早,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还迟迟不走。
今年上海于6月9日正式入梅,较常年偏早8天,7月21日正式出梅,较常年偏晚11天,早来晚走,堪称最“敬业”梅雨季。梅雨期长达42天,较常年偏多19天。自1961年以来,今年梅雨天数仅次于1996年和1999年(43天)。这还不是最长的,上海史上最长的梅雨季是在1954年,那一年的梅雨日数达到了58天!几乎两个月都泡在闷热潮湿之中。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6月以来,长江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48%,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截止7月20日20时,上海平均梅雨量为533.0毫米,是常年梅雨量的2.4倍,居1961年本市有记录以来第二位,为2000年以来第一位;全市梅雨降水量分布北多南少,宝山(梅雨量达686.4毫米),崇明降水量历史同期最大,奉贤外梅雨量均居1961年以来前三位;徐家汇观测站总降水量为549.5毫米,为常年平均值(243.1毫米)的2.26倍,梅雨量居1875年以来第三位,2000年以来第一位。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降水距平百分率:将一段时间内的降水量与历史同期平均降水量相比,数值大于0说明该段时间内的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多,数值为0降水量与历史同期相近,数值小于0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少。图中可以看出,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流域地区,近30天的降水量远远高于往年同期。
不光雨量多,降水还特别“暴力”。入梅以来上海平均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日数达3天,为1999年后最多。从全国范围来看,据数据统计,我国梅雨量最多的 3 年分别是 1954 年(789 毫米)、2016 年 (662 毫米)与 1998 年(596 毫米); 梅雨强度最强的 3 年分别为 1954 年(强度指数 2.7)、1996 年(1.7)与 1998 年(1.3),即为“暴力梅”。
早来的“暴力梅”迟迟赖着不走又是为何呢?
7月19日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且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北,两者共同导致我国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具体来说,就是北印度洋海温偏暖,导致盛夏副高强度显著偏强,中高纬度欧亚大陆大气环流相对稳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点西伸,强度偏强,热带地区印缅槽位置少动,青藏高原东侧西南低涡又活跃东移,副高西北侧西南水汽输送强盛,并沿着梅雨锋向东延伸至日本。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丰沛的水汽辐合是强降水来袭的物质条件,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梅雨锋面长时间维持,来回摆动带来了长江流域多次强降水。
给大家翻译一下专家的术语,6月中上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北抬后又南落,并一直在江淮到江南北部一带“拉锯”,由此造成长江地区入梅时间早,梅雨时间长,同时伴随充足的水汽,锋面来回摆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暴雨就这么来了。
虽然告别了早晚高峰被迫“乘风破浪”的梅雨季,接下来的高温蒸煮可能会让你怀念起梅雨的清凉。今日本市出梅后,多午后雷阵雨天气,气温升高,22-23日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5-36℃;23-24日受冷空气影响,有一次降水过程。
“七上八下”,全国降水暴力继续
图片素材:中央气象台
随着副高的西伸北抬,梅雨过后,雨带离开了长江中下游,但抬至四川盆地北部和黄淮一带,淮河水位还会上涨,21-23日四川盆地至黄淮一带将迎来强降雨过程,长江防汛压力值依旧爆表。上游四川和重庆的强降雨对下游造成的压力,前几日安徽暴雨使得淮河流域水量急剧上涨,本周内还有两次强降雨过程,进一步加大了流域内洪水的风险系数。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7月20日至29日,华北南部、黄淮等地累计降雨量有60~120毫米,上述大部地区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1倍,局地偏多2倍以上。此外,东北地区东部等地累计雨量有30~70毫米,局地可超过100毫米。
作者:张天弛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