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李荣仲上传了一段视频,将七八只折腾了几年的“猫”拍了下来。输入程序,这些“机器猫”能学猫叫、摔倒了会自己爬起来,还能变身“招财猫”摇手,这段视频获得了几百万的点击量,引起科技界对“四足机器人”的关注,这是李荣仲决定创业的原点。
两年之后,这个来自硅谷的创业团队Petoi来到上海,带着其研发的四足机器人OpenCat首次在中国亮相,并与其他国际AI初创团队一起,参加“联合国工发组织ITPO Network可持续技术创新与全球合作”项目路演活动——这是第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国际AI初创团队怀揣梦想,希望带着奇思妙想的“种子”,在上海这片AI沃土上开花结果。
偏向基础研究,在“想不到的地方”钻研
李荣仲所研发的“四足机器人”很小,在上海做全球路演的这段时间,他都随身带着,以便随时拿出来展示。在入驻世博中心展览馆“首秀”前,记者有幸提前见到了这只“猫”,它只有手掌大小,看起来像一个积木拼装玩具,呆萌可爱,但按动遥控器的刹那,它会走猫步、“抓耳挠腮”,仿佛活了一般。
别看这个小小的身躯,他敏锐的感知以及活动能力,背后有着人机交互、自动平衡、灵活避障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在机器人领域,人们看到的更多是带着轮子的机器人或一个敦实的底盘,因为四足机器人的仿真行走一直是道复杂的难题,它的难点在于基础设计,就像动物行走,神经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投射到机器人场景,需要整套系统的无缝衔接。在业界,一些巨头能做出四足机器人,但设计成本往往高达几十万元,更需要大团队的集体配合,而李荣仲只用了一个模型舵机,一个人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机器人四足行走,而售价只在千元级别。
基尔(Kiel R.Digiovanni)创业的领域同样归属于机器人,但他的Motus Operandi工业机器人项目有些“大开脑洞”——用AI算法来解决AI机器人的能耗问题。这位首席运营官坦言,机器人,特别是有体重的机器人十分耗能,但有意思的是,3C电器都有能耗说明,机器人领域的非标特性,却给不出这个指标,大部分企业甚至不知道流水线上的一台机器人究竟要耗费多少能源,更不知道如何通过系统优化来实现节能,“这是一道全新的命题”。
这个AI初创团队设计了一套算法模型,基于机器人原来的运动轨迹、机器本身的物理性能,如动力、速度、环境因素等参数,可调整优化运动轨迹。实际操作中,一台机器人的最好结果可节省41%的电量。基尔认为,节能是个永恒的主题,“目前,世界上约有300万台工业机器人,预计到2040年,世界上将有1亿台工业机器人,平均每5年翻一番,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
来沪找寻市场,在最佳试验场谋成长
怀揣着奇思妙想的AI种子,这些海外AI初创团队为何纷纷将目光瞄准上海、瞄准中国?他们的回答极为一致——因为这里有市场,上海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最佳试验场。
李荣仲用“大脑”和“小脑”来比喻“四足机器人”的成长性,在过去的5年里,他已经给机器人装上了“小脑”——电路板与程序混搭组成的AI基础能力,可以让“机器猫”实现运动协调,但它需要寻找“大脑”,找到具有更强计算能力的芯片,就可以让它有“五感”,通过计算机视觉来“看”,通过传感器来“触摸”,这能让它具备商用价值,有机会落地、量产。
李荣仲坦言还没有想好“四足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模糊的感觉中,无论是做教辅材料,还是用于娱乐比赛、当家庭助手,都有无限的可能。他7月2日来到上海,已经有不少企业相中了这个产品,李荣仲希望不久的未来,公司就能落户上海,实现更大的飞跃。
基尔选择在上海做全球路演,则思路清爽——全球40%的机器人在中国,这里不仅有着最大的市场,而且还有政府支持的力度,“中国政府对于节能非常有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更多的企业采纳AI节能方案。”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基尔已经在中国接触了大量客户,包括沃尔沃、可口可乐、上海通用、汽车零配件企业佛吉亚集团(Faurecia)等等,他希望在上海找到几个标杆案例,为公司的商业化起步打下扎实的根基。他对此很有信心,“中国的产业互联网在进步,工厂里的机器人员工逐渐增多,现在可能只有三五台,几年之后必定翻倍,AI节能一定会被摆到议程中。”
作者:徐晶卉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朱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