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祁巍: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救助甄别科副科长。曾获“2017-2018年度上海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称号。作为队长,他带领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先后获得“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2018年度上海市青年突击队”等荣誉称号,获评2019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
“寻亲甄别工作室”负责人——“80后”的祁巍,这个5月又多了一份责任。
新办公室里,工位还是和原先一般大,但靠窗的地方多了一块长长的搁板。码上一排书,祁巍想了想,又认认真真放上了几张合影。“这个笑得眯起眼的是小徐”“那是老张,他回家后,一家人特地拍了张全家福”……每张照片里的C位,都是曾经在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生活过的受助人员。这些年,他们在祁巍的努力下陆续归家,曾经断裂的人生也因此有了新的接续。
用“团聚”两字来诠释摆在祁巍案头的这些照片,再贴切不过。而这些年,跋山涉水,千里寻亲,把一个个破碎的家庭重新“拼圆”,祁巍一直在路上。
救助,从卸下心防开始
祁巍和王群的缘分,是从一块巧克力开始的。
虽然已时隔5年多,祁巍至今还记得王群刚进管理站时的模样——蹲在房间的一个角落、双手紧紧抱着脑袋,无论周围工作人员怎么劝说,就是一言不发。祁巍走了进来,什么都没说,先把其他人“赶”了出去。
屋里安静了。祁巍蹲下身,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巧克力,递到王群跟前:“坐了半天车,一定饿了吧。”王群默默接过巧克力,三两口吃完了。“你瞧,身上衣服都脏了,我带你去洗个澡,换身干净衣服,好不好?”祁巍又说。想了一会儿,王群点点头,站起身,跟着祁巍走出了房门……
生活在救助管理二站的受助人员,大多在智力或者精神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多年不为人知的流浪经历,更是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记忆结构产生影响。从事救助工作多年,祁巍深知,要准确甄别身份,首先是要让他们卸下心防。换了新环境,建起一份信任并不容易,祁巍靠的是“土办法”——磨,“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以心相待。只要你是掏真心,肯用心,有耐心,总会有收获。”
王群就是这么在祁巍的“磨”中,逐渐开朗起来的。只要不出差,祁巍每天都会抽空去看他。王群喜欢运动,每逢站里举行投篮比赛,祁巍就会自告奋勇,和他搭档。一次,他俩组队得了第三名。比赛结束,王群开心地伸出手,和祁巍击掌,手都拍红了。时间长了,两人熟了,平时的沟通基本无碍,只是每当问起“还记得家在哪儿吗”,王群的记忆总会“断片”。
转机出现在去年6月。还是一次踢球后,祁巍和同事带着王群回房间休息。递上毛巾和水,祁巍又问:“还记得家在哪儿吗?”“kengkou”王群突然冒出两个音。祁巍激动了,继续追问:“家里什么样?”王群回答:“山上。”
安徽口音、“kengkou”、家在山上……马不停蹄把手中的信息加以拼接,祁巍在全国10多个发音为“kengkou”的地名中锁定了安徽黄山市。在与当地民政和公安部门取得联系,进行多番比对后,最终确认王群的身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地区坑口乡人,2014年在一次山体滑坡中走失。2019年6月的一天,载着王群的面包车沿着山路,驶进坑口乡的一个小山村。当王群母亲一把将儿子揽进怀里失声痛哭的那一刹那,祁巍的眼眶也湿润了。
如今虽然回家了,但王群从没忘记过祁巍。隔段时间,他就会请父母给祁巍发两句信息或照片。而今年春节发来的这段微信,祁巍至今舍不得删:“祁叔,我今年要跟爸爸学种西瓜,等夏天瓜熟了,您一定来尝尝!”
“‘我爱你’甄别法”,拼起记忆碎片
从2017年至今,祁巍带领管理二站“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已帮助100多名受助人员与家人团聚;仅今年上半年,就帮助12人归家。在此过程中,爱琢磨的他还总结了一套“520(谐音:我爱你)甄别法”——“5”,是指对受助人员“望、闻、问、切、断”;“2”是指“跨省联动、跨界协作”;“0”是指与受助人员零距离接触。
“为受助人员精准画像的过程,与中医颇有些相似之处。”祁巍告诉记者,望,就是察其颜、观其色、知其心。谈话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谈话对象的肢体语言、情绪变化等细节;闻,就是听其言、其音、其义。特别是要从受助人员的方言口音中,初步判断其大致的地域范围;问,就是询问、提问、追问。不仅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有效启发和引导,还要针对受助人员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提问;切,就是精准号脉。不同情境状态下,对同一个问题,受助人员有时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因此,要细心体察其中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辩清真伪;断,则是最后的汇总筛选、分析判断、相互印证,从而发现有效线索。
救助管理二站里有一位智力障碍的受助人员,平时鲜少开口说话,人像甄别、指纹对比等各种技术方法都用过,皆无所获。一次午饭时,祁巍灵感忽至:“筷子,用你的家乡话该怎么说?”“dü”。“这是哪里的方言?”祁巍在朋友圈求助,很快有了回音——“应该是福建闽北一带。”祁巍再找他聊天,“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外面黑色的,里面肉是白白的。”会不会是山竹?祁巍找来山竹的图片,这位受助人员看后拼命点头。综合这些信息,可以初步推测他的家乡在福建闽北一带,祁巍立即和当地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找寻自此有了方向。
这几年,寻亲甄别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宽。2014年,救助管理二站发起“跨省甄别联动机制”,借助各地救助管理站对当地语言、地方风俗、交通保障等方面的便利和优势,陪同受助人员到当地确认身份;目前,已经与江苏、浙江、山东等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60家救助管理站签订了合作协议;此外,还与多个寻亲公益组织携手,实现跨界协作。
从最初的传统甄别方法到与公安部门联动,实现人脸图像识别、DNA鉴定等科技手段加持,再到与其他省市相关部门、公益组织携手,实现“跨省联动、跨界协作”,这几年,救助管理二站甄别寻亲的成功率不断提升,从过去的23%提高到了目前的35%。
茫茫人海中,坚守这份有温度的事业
人具有社会属性,家庭、职场等各种社会关系总能勾勒出他的生活轨迹;然而,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流浪人员却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能查到信息的,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帮助他们回家;查不到的,就只能住在救助站里,十天半月的不乏其人,住了五年十年的也有。
在救助管理二站滞留的受助人员中,智力、精神方面存在障碍的近70%,寻不到家的“疑难杂症”也不少。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不记得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甚至忘了自己姓甚名谁。尽管如此,面对几乎无从着手的寻亲甄别工作,祁巍从不轻言放弃。
14岁离家参加柔道训练、当过兵,一直到8年后退伍才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对于家,祁巍有着自己的一份执着。“小时候刚离开家的时候,还不止一次掉过眼泪。”他笑着回忆,“一家人能团团圆圆总是最好的。”这份对家的执念,也被他带进工作中。“我从事的是一份有温度的事业。”祁巍说,每一位受助人员的背后就是一个破碎的家庭,让更多的家庭团圆是我的工作职责,也是救助的温度。
也正因此,祁巍的手机一年365天24小时不关机,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有用讯息。他有两个微信号,近千个联系人,五分之四都是和寻亲甄别有关。一年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出差,半夜倒火车、凌晨坐长途,贵州连绵的大山、湘粤交界的农村,还有江西不知名的小镇,都曾留下他和同事们的身影。2018年起,救助管理二站还特别布置了两个名为“类家庭”的生活区域,设置了客厅、厨房等完整的家庭生活设施,不仅让受助人员更好地感受家庭生活,唤起对家庭的回忆,也在此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帮助他们接续社会关系,恢复社会功能。
茫茫人海中寻亲,如同大海捞针。寻亲甄别中,难免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各种各样的不顺,每当此时,摆在案头上的照片,是祁巍给自己打气的最好“加油站”。看着照片中那一张张笑脸,那一个个重新“拼圆”的家庭,他的嘴角总会不自觉扬起浅浅的弧度,能量瞬间满格。
文:邵珍
图:邢千里
制图/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