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人而言,一座城市的烟火气尽在花样经不断的一日三餐里。复工复产复市的当下,嵌在居民区、商务楼宇里的社区“大食堂”陆续恢复运转。从一开始只提供客饭到上新面点小吃,再到逐步恢复堂吃,“大食堂”正一步步还原人们最为熟悉的味道。许多上海人对早餐吃个肉包子有种执念,愿意为买到好吃的肉包子,排上近一小时队的也大有人在。
生活中的小确幸,还不仅仅是晨间那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还有中午那顿镬气十足的炒菜。饭食之外,人们留恋的还有那些普普通通,却将生活填补得更为充实的家长里短。戴上口罩、保持着一米的安全距离,熟悉的邻里又见了面,互相寒暄几句,久违的暖意立即涌上心头……
心心念念的肉包子又上桌了
来自市民政局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本市日均提供老年助餐服务已达1.5万余客。
3月16日起,彭浦新村街道的四家社区食堂全部恢复供应,一并回到餐桌上的还有老人们心心念念的肉包子。负责人董钧棠对于自家出品的肉包子十分自豪,“只只都是50克肉馅、75克面皮,这样做出来的肉包子料足、吃口好。”
为了尽量减少老人出门的次数,重新开张的彭三社区食堂还专门推出了早点套餐。一份套餐12元至13元不等,包括肉包子、菜包子、刀切馒头等老人们喜欢的各种点心。董钧棠说:“买上这样一份套餐,一般能解决老人两到三天的早饭。”此后,食堂又陆续恢复了中饭、晚饭堂食和外带,每顿16道菜荤素搭配、营养丰富,满足了社区老人们想吃自选菜的念想。
镬气十足的炒菜,是最深刻的“舌尖记忆”
董钧棠所在的连锁餐饮店经营着上海多家社区食堂。为确保整体菜品质量,他每周都会轮转多家食堂,有时还会亲手炒制当周新品,给厨房里的小师傅们做示范。
位于安亭镇墨玉南路888号的上海国际汽车城大厦白领食堂,是董钧棠最近常来帮厨的地方。一周里总有几天,他会驱车数十公里从市区赶到这里。做中餐的人大都讲究感觉和经验,但董钧棠却有些不同,他更看重的是“标准”,“我希望把每一道菜品配比都固定下来,这样食客每次都能吃到水准一致的菜。”
时针指向上午9点半,白领食堂后厨俨然已成为“战场”。“动作快点!”一走进厨房,董钧棠就连语速都快了许多。下油、翻炒、装盘……凭借多年经验,他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转眼一大份油焖大虾热腾腾地出锅了。2月3日,上海国际汽车城大厦就已陆续有企业复工。一周后,位于二楼的白领食堂也被“催”着开张了。从恢复营业至今,白领食堂每天卖出的套餐已从最初的200多份增至目前的560多份。
大铁锅炒出来的菜带着一股镬气,说不出哪里特别,却让许多年轻小白领格外想念。董钧棠坚持的“标准”,也成为他们最深刻的“舌尖记忆”。
一餐饭食之外,老人们更想念家长里短
上午10点,距离浦东新区洋泾社区食堂的午市饭点还有一小时。90岁的张宝华老人早早来到食堂,“占”好心仪的座位。许多老人和他一样,也陆续走进食堂。戴好口罩、一人一桌,老人们都十分自觉且严格地遵守着防疫规定。
洋泾社区食堂是沪上首批开放堂食的社区食堂。负责人鲁小锋告诉记者,开放堂食是为了满足社区老人的刚需。
在尚未恢复堂食前,鲁小锋就遇到数波老人前来询问食堂何时开放。他留意到,来问的多是独居老人,社区食堂关门期间,他们的饭食常常对付了事。鲁小锋心想,何不恢复堂食,让老人用餐更放心呢?他的想法与洋泾街道社服办负责人一拍即合。就这样,大家开始筹备起来。重新规划出入动线、在地面划上一米间隔的等待黄线、入口处安排专人测温……尽管恢复堂食需要做各种细致准备,但鲁小锋觉得很值得,“这既是生活逐步回归常态的标志,也是满足社区老人们最朴素的期待。”
在一餐可自选搭配的午饭之外,更吸引老人们的是久违的生活气息——重新开放的社区食堂更漂亮了,一盆盆长寿花摆放在窗台上,紫色花朵拥簇成一团,煞是精神;等待开饭的时候,大家还会隔着桌子打声招呼,顺便聊上几句。
社区食堂目前只面向60岁以上老人开放堂食,年轻人可以在点餐后选择打包外带。恢复堂食至今,社区食堂的就餐人数已从一开始的近50名老人翻番至百人。来来往往的人多了,一餐餐再简单不过的饭食中,流淌着的是至为珍贵的人间之味。
记者手记
对独居老人而言,一份由社区食堂出品的午餐,意味着买汏烧的担子卸下了一半;
对已复工复产多日的年轻小白领来说,大食堂里那份荤素搭配得宜的午市套餐,意味着不必纠结每天是带饭还是吃泡面;
对许多社区居民而言,重新开张的社区食堂,更是带来了他们翘首以盼许久的“网红菜”。一个馅心扎实的肉包子、一份将油控制得恰到好处的干煎带鱼,是他们平凡生活里重要的幸福感来源……
一日三餐,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分量不言而喻。重新转起来的社区“大食堂”,不仅满足了居民们的味蕾需求,更将久违的生活气息也带进大大小小的社区之中。除了在意咸甜口味之余,人们更习惯那个烟火气十足的用餐环境,或许有些喧闹,或许带着些许油烟味,却都是生活中最质朴、最原本的味道。
作者:王嘉旖
图片:袁婧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