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上海瑞海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的郑月仙还是一名“信息传递人”,坐在办公室通过线上向韩国游客推荐上海的旅游景点;如今,她的身份发生变化,成为一名“情绪调节师”在机场奔波,为入境韩国旅客提供翻译服务。
目前,上海正处于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扩散阶段,为了向来沪外籍人员准确传递相关信息,市外事主管部门紧急向市文旅局求助,希望招募部分小语种导游翻译,赴浦东和虹桥国际机场16+2分流区域,协助各区做好入境人员疏导翻译工作支援。疫情发生后,文旅业受到冲击,导游、领队等成为“待业人士”,将这些拥有外语基础的文旅从业人员纳入志愿者队伍,能够为防疫添一份力。
一接到公司通知电话,郑月仙立刻答应,她迫不及待前往虹桥机场承担翻译工作。根据安排,一个机场、每个班次只安排了一名韩语志愿者,这意味着郑月仙要一人“掌控全场”。整整9个小时的志愿活动,她裹着防护服在16+2分流区域内来回走动,几乎没有可以坐下休息的时间。由于一直站立,到了晚上她不得不反复敲打腰部,以缓解疲劳与酸痛。“这份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一线医护人员的艰辛。”
尽管只是做韩语翻译,但郑月仙更多的要承担“情绪调节师”的责任,她到现在还记得遇到过一位脾气有些急躁的50岁韩国中年男性。该男子乘坐飞机从首尔出发,落地上海前长时间佩带口罩,紧绷的感觉使其耳朵出现疼痛。在接受耳温枪测量体温时,工作人员发现他温度偏高,可随后额温枪测试结果显示温度正常。后来,机场工作人员不得不领他到屋内,通过腋下重新检测。来回量了约5次体温、等待时间达1个小时,韩国人负面情绪抵达顶峰,不断抱怨着“为什么要用有问题的耳温枪”、“你们量一下肯定体温也高”。
彼时,站在一旁的郑月仙能理解该男子的焦躁,便反复安慰其情绪。郑月仙弯了弯腰、心平静和地告诉他:“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你的健康着想,现在急躁只会让体温不断升高,保持镇静一切都会好的。”在郑月仙的劝说下,韩国人情绪逐渐稳定,并顺利配合完成所有检查。郑月仙告诉记者,由于中韩两国在机场检测流程上存在差异,容易造成韩国旅客理解偏差,“要做的就是让对方放心并相信我们”。
其实,在9个小时的志愿活动中,一句道谢、一句称赞往往能让郑月仙心头一暖。做完翻译工作、将韩国旅客送上大巴后,一些韩国人会用羡慕的语气对郑月仙感叹中国防疫的严谨与到位,“听到这些话时我非常自豪”。
相较于带团出游、推荐景点等本职工作,机场翻译有着相似之处——都需要用韩语搭建沟通的桥梁。不过,心态与信念却截然不同。郑月仙坦言:“过去带旅行团接待客人,我以他们的开心为中心,而现在一切与生命相关,我要以保护生命与健康为中心。”
作者:占悦
编辑:周渊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