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境外疫情输入,自3月6日起,上海市各区派出人员,在虹桥、浦东两大机场24小时驻点值守,专人专车接送需居家隔离观察的入境人员,实现从入境管理到社区管理无缝衔接。青浦目前已有50余名驻点人员入驻上海两大机场。
青浦徐泾镇辖区内有上海德法学校、上海西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等多所国际学校,全镇152个小区里有51个小区住着外国人。从机场到社区,如何做好入境人员防疫“闭环”管理?“一个专班”“三支应急分队”“24小时响应机制”……徐泾镇落实落细各项措施。
接机:三个“90后”驻点值守机场
张豪、胡家悦、邵金涛是徐泾镇选送的浦东国际机场T1、T2航站楼驻点值守队伍成员。三个九零后分别毕业于英语专业、德语专业,以“能打”的语言优势冲上疫情防控一线。
“区民政局、区外事办、区疾控中心给我们进行了岗前培训,3月6日,我们正式上岗,我在浦东机场T2航站楼。” 张豪介绍,从重点国家或地区入境的旅客通过海关和边检检查后,由专门通道到达16个区的驻点值守区域,并由工作人员记录出发地、居住地、航班号、护照号、手机号、途径哪个国家等,同时签订《居家隔离观察承诺书》。并根据他们选择的“集中接送”和“私家车接送”两种方式再填写相关登记表。
其中,选择集中接送的入境人员,由驻点人员陪同出航站楼与接送大巴对接,“车长”将人员信息传送至区指挥部,确认信息后“双反馈”车长和所在街镇,同时“激活”属地街镇应急队伍前往入境人员所居住小区门口提前待命。
私家车接送“拷贝”上述流程,同时填写车牌号、目的地、被接人员和接车人员信息,并告知须第一时间回小区,和待命应急队伍碰头。“我们会明确告知入境人员,如果选择私家车接送,那么前来接送人员也需要一并居家隔离14天。”张豪说。胡家悦在驻守队伍中主要承担信息登记和翻译工作,她需要做的是对所有需填写表格内容“对答如流”。“会遇到一句中文都不会的入境人员,但是他们也很细心,有的会主动拿出‘中文版’的居住地址,方便我们快速记录。”胡家悦说。
学习德语专业的邵金涛,2018年报考了徐泾镇社区工作者,此次“冲锋”疫情一线,对他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口罩、防护服、手套,我们的防护措施一应俱全,因为考虑我们工作存在的风险,我们还被统一安排了集中食宿。”虽然机场驻点值守工作才一周不到时间,邵金涛已先后完成了三次夜班、一次白班工作。“边检出来,贴着黄标的入境人员会在机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到我们这里来登记。这几天,我对接过法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加拿大籍华裔。”这几天,邵金涛真正体验了一把“地球村”的感觉。
回家:三支应急分队“激活”待命
为做好境外返徐人员疫情防控工作,徐泾镇成立了由镇武装部、社发办、应急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格化中心、社保大队组成的“工作专班”,并建立三支“应急分队”,即:联动团队、医务团队、居村团队;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并于镇武装部集中备勤,开辟一条电话“专线”,同步区微信工作群,双渠道接收“任务单”;建立联防联动工作机制,组建“徐泾镇应急联动组”微信工作群,在接到“任务派单”后,三支“应急分队”迅速集结,并统一前往入境人员居住小区门口待命。
应急分队:“联动团队”
“喂,高泾居委吗?有两位韩国人准备要回西郊美林馆,我们15分钟后在小区门口碰头。”“喂,司机师傅,马上出发,有任务单了。”“喂,卫生院吗?虹桥机场大巴出发了,我们马上来接你们。”……镇网格化中心网格长金永庆是“徐泾镇应急联动组”微信工作群一员,3月9日晚8点,作为“联动团队”成员正在值守夜班的他,接到了区里“任务单”,于是第一时间联系“医务团队”和“居村团队”值班人员,从联络、发车到集结一气呵成。“私家车从虹桥机场回徐泾,也就是20来分钟的事情。我们必须像打仗一样争分夺秒,在他们到达之前,先到小区等候准备接收。”有着20余年党龄的退伍军人金永庆直言,作为网格长日常处置工作也是在“接单”“发现”“处置”,心中自有一张“徐泾地图”,这也为自己“防疫”工作中迅速响应打下了基础。
像这样“风风火火”的工作模式,镇应急联动组成员每天都在经历。镇社发办、应急办落实24小时值班室制度,在接收到区级“任务单”后,第一时间“激活”联动团队。
目前,“联动团队”由镇武装部(民兵)、社保大队、网格化中心共同组成,负责协调其他应急小分队,并做好现场维稳工作。除了协调对接入境人员社区管理工作,这支“联动团队”也是地铁站维稳值守、转运集中隔离人员的“主力军”。
应急分队:“医务团队”
“作为应急联动组中的‘医务团队’,我们采取的是‘2+2’白班和‘3+2’夜班工作模式,以专职队伍和应急队伍相结合,响应境外返徐人员的居家隔离对接工作。”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马春来这样说道。
“3月6日第一个‘任务单’是我去的,当时回来的是一户韩国人。”马春来介绍,现场医务团队会要求入境人员签字居家隔离观察承诺书、体温自测申请书;发放一份告知书,让他们了解疫情防控工作目的、措施等;同时填写一份健康信息登记表,按照居家隔离工作要求建立当日微信群,群主就是医务人员,做到专人专管,动态跟踪居家隔离人员体温、身体状况,科普健康资讯、防疫知识,遇到突发状况可第一时间联系“群主”。
对接过程中,老外会问各种问题,比如:“我的活动范围是哪些?可不可以在自己院子里走动。”“我家的家政阿姨隔离期间能上门服务吗?”“呆在家里,生活物品要怎么采购?”为了能和外籍人士“零障碍”沟通,马春来说,医务人员出示的所有资料都准备了多语种“版本”,每个人手机里也下载了翻译软件,中心还购买了专业翻译机备用。同时,马春来通过自己参与现场对接工作,及时梳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再完善流调环节。
应急分队:“居村团队”
卫一居所辖13个小区,有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外籍住户约200户。日常,居委工作人员“下沉式”分工包干,扫码登记上报人员信息,并落实居家隔离人员上门回访、采购送件、发热筛查“零报告”制度。3月7日晚,卫一居工作人员骆琼值夜班期间,对接了长堤别墅、招商华府、安盛景园5名境外返徐人员。
“境外返徐人员一到小区门口,我们第一时间对接,小区相关防疫措施的告知、扫二维码登记返沪信息、签订居家隔离14天承诺书等等。之后的隔离期间内,我们会每天电话联系,掌握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还有日常生活所需品采购需求,同时也专门安排人员为他们送快件、收取生活垃圾等服务,有些外籍人员不会用手机网上订菜,我们也会安排志愿者对接,碰到不会说中文的,我们物业、还有志愿者当中的翻译人员也会及时跟进。”骆琼这样介绍道。
作者:薄小波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