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居家隔离14天”……试想一下,要把这些词语转换成英语、日语、韩语、法语、意大利语,外加各种小语种,同时还要以最快速度回复各种个性化的提问——这正是眼下许多社区疫情防控中的“高频”工作之一——翻译。为了突破语言关,有的迅速集结翻译小分队,24小时待命;有的则亮出翻译云平台、翻译机等“利器”……各基层社区动足脑筋,为的是尽可能为境外入境人员送上贴心服务。
长宁区虹桥街道有着“小小联合国”之称,辖区内常住境外人士约2.6万。为此街道在小区里设置了四国语言编写的公众防疫宣传栏,并向居民发放一张“融情卡”。卡片一面写着中文,另一面用不同的外语简洁明了地标注返沪居民应该主动配合登记、相应的健康管理措施,并附上属地居委会和物业的联系电话。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盛弘介绍,相比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把自己母语的“融情卡”带回家贴在冰箱上,让一家人传阅,更符合外国人的生活习惯。目前,卡片的翻译语言已从中日、中韩、中英,逐步扩大到了中法、中意。
松江区泗泾镇也迅速集结了一批各语种志愿者。首批志愿者被分为三组,以线上“云服务”为主、现场翻译为辅,同时划分日夜班,确保24小时有人值守。
除了翻译人员到岗待命之外,不少社区还在第一时间开发了多种语言的服务“云平台”。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把自家的“新冠疫情联防联控管理平台”系统中文界面,翻译成了英、日、韩、西四种外文界面,为社区里的外籍居民提供便利。
在宝山区,高境镇、大场镇等也特别配置了“翻译机”,帮助外籍居民尽快了解上海防疫措施,做好信息沟通和保障服务。在大场镇,每一个居委会都可以申领一台多语种翻译机,支持中文与59种语言即时互译,领取处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支持一线抗疫。
作者:唐玮婕 周渊 占悦 王嘉旖
编辑:邵珍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