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在现场了,这里是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这个明代龙泉窑印花执壶值得一说……”在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中国航海博物馆,一场由策展人为观众带来的“在线看展”正在火热进行。
在全国防控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际,中国航海博物馆在临时闭馆的同时,着力丰富线上文化活动,让市民群众在家也能感受航海历史的魅力,享受美好的传统文化生活。
观众通过中国航海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就能进入“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线上全景展厅,邀请观众通过畅享博物馆云参观之旅,品味航海文化与非物质遗产的趣味碰撞。官方微信号还载入“网上看展”系列主题文章与展览专项语音导览,详细介绍展览中涉及的传统非遗项目及重点展品信息,既方便观众拓宽知识,又有助于科普传播。
据悉,2019年12月31日,由中国航海博物馆牵头主办,长三角25家文博机构参展的“长三角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正式开幕。展览荟萃精美展品200余件,涵盖50余项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罗盘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船模型制作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大批长三角航海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囊括其中。
比如,来自上海博物馆藏的明龙泉窑青釉印花执壶,展示了非遗项目——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这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均具有独特的技艺。
来自南京博物院藏的清紫砂挂炉钧釉高身方形壶,展示了非遗项目——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多种工艺制作而成。紫砂作品富有实用和艺术的双重特色,又是陶器与茶文化的完美结合。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的清黄缎地双面绣亭台楼阁披肩则展示了非遗项目——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 5000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品明雄鸡图漆盒则展示了非遗项目——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就已开始出现。明清时期,扬州漆艺臻于鼎盛,出现剔红雕漆、平磨螺钿镶嵌、软螺钿镶嵌、百宝镶嵌等著名品种,远销海外。
本次展览吸引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等25家参展单位,涵盖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罗盘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船模型制作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件展品包括瓷器、紫砂、丝绸、布匹、服饰、雕塑、书籍、漆器、茶叶、竹器、木器、石器、青铜器、金银器、贝雕、雕版、画作、罗盘、船模、拓片、剪纸、蛋雕等20多个品类,其中不少为国家二、三级文物。
作者:文汇报驻临港记者祝越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