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全国第57个“学雷锋纪念日”,在抗击疫情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申城基层一线各个角落都有志愿者活跃的身影,“雷锋精神”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其中,这样一幅幅载着亲情的画面更透出了满屏的温情:一对对父子兵、母女档、兄弟连组成了默契十足的“小分队”,祖孙三代齐上阵、全家一起来打“团战”的架势,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阻击战之中。
“看到奶奶和姑姑都在防疫一线,我也要报名。”“弟弟都站出来了,做哥哥的也不能落后。”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身边家人的榜样力量成了最好的“催化剂”,更多市民愿意挺身而出、无私奉献。值守道口,楼组排摸,防疫物资的生产保障……志愿者的岗位或许不同,但同样都能以实际的行动,去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一场场“团战”让家人成了抗击疫情的“战友”——父亲带着儿子一起做志愿者,给孩子的心中厚植“红色种子”;兄弟俩搭档站岗有了更多共同语言,亲情在共同的志愿者经历中得到了升华,也为这场阻击战“埋”下更深更远的意义。
祖孙三代:“左臂右膀”让吴奶奶的防线“牢不可破”
“停一下,停一下,请过来测量体温,出示一下人员出入证和身份证。”昨天上午8点开始,浦东新区高科路凌杨路道口频频传来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这是合庆镇青四村的志愿者吴凤娣又来值勤了。
吴奶奶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人,只要是村里需要志愿者的地方总能看见她活跃的身影。今年2月,青四村开始招募“守进口”志愿者,她立马报了名:“别的不敢说,村里的人头我最熟悉了,站道口肯定要出一份力的。”
道口值守分上下午两班轮流上岗。刚开始,志愿者数量还没有那么多,吴奶奶每天都会从家步行到道口“打卡”,如果是上午值班,她还会特意提早半个小时出门,“晚上值勤的工作人员太辛苦了,我要早点去接班,好让他们多休息一会儿”。
站在吴奶奶身旁的还有一名志愿者——她的女儿邬静芬。作为村委会一名普通工作人员,邬静芬从春节开始就一直忙个不停,每天挨家挨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摸排登记返乡人员情况,为居家隔离的人员做好后勤保障……这些点点滴滴看似平凡的工作,却是青四村疫情防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力量。
这些天来,随着外地返沪人员回村的逐渐增多,邬静芬又和妈妈一起加入到了守道口的志愿者队伍中。“高科路凌杨路这个路口人流量特别大,有些老年人不会扫码,我们要帮着做好信息登记工作。如果碰到了外来车辆,还得询问清楚具体的情况。”邬静芬说,“道口是战疫一线,一刻不能松懈。”
吴奶奶的孙女邬越秀今年22岁,刚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如今还没有复工。她看到奶奶和姑姑都在防疫一线,也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奶奶年纪大了都还在值守,我是年轻人,更不能闲着。做志愿者不仅能为抗击疫情作贡献,还可以锻炼自己!”
于是,吴奶奶的身边多了“左臂右膀”,祖孙三代一起检查出入车辆和人员,共同值守道口的画面看起来格外温暖。
兄弟连:相差15岁的他们,因为志愿者也有了共同话题
“我是第一次做志愿者,起初还是有点怕生。但我看路口那些村里的叔叔阿姨太辛苦了,我去帮着分担点,让疫情早点结束呗。”
“本来我妈想报名的,但是我知道她身体不太好。反正我们兄弟俩年纪轻抵抗力强。小时候妈妈保护我们,现在弟弟也成年了,我带他去村口保护我们的大家园。”
在浦东新区书院镇路南村临港大道口,有这样一对亲兄弟志愿者——弟弟夏斌赟负责登记与核查出入通行证,哥哥夏添负责测量体温与询问。兄弟俩一左一右,搭档配合格外默契。
“我今年上大学一年级了,白天得在家上网课,晚上正好有时间,所以我和我哥主动要求在道口值晚班。”18点到22点,是夏斌赟和夏添站岗的时间,由于这个道口就在地铁旁,晚高峰是他俩最忙碌的时候。
“大部分过路的人都是很配合的,偶尔会有几个上了年纪的爷爷不愿意戴口罩,我会把交叉传染的风险好好跟他们讲一讲,还要告诉他们最新的疫情新闻。”让夏斌赟有点“小骄傲”的是:最近他已经成功在路口说服了几个老人戴上口罩。
在夏添眼里,弟弟虽然年龄小,但很有担当,自己当然也不能落后,“对于每个经过路口的行人、车辆,我都会认真检查他们的出入证,做好信息登记,不放过任何‘可疑’的情况”。尽管前几天夏添所在的公司已经复工了,但他依然决定:下班之后继续和弟弟一起坚守在道口,“值晚班就是比较冷,要穿厚一点。辛苦还谈不上,一线的医生比我们辛苦多了”。
平日里,相差15岁的亲兄弟可能缺少点共同话题,但在说起志愿者的体验时,两个人都觉得值守道口这件事情让自己正能量满满。22点,地铁末班车驶过书院站,兄弟俩又结束了一天的志愿站岗。“疫情不结束,我们不‘撤退’!”他俩互相打气,要为战“疫”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唐玮婕
编辑:周渊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