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宁”心目中的体育圣地将华丽转身——历经两年筹备,位于武夷路上的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项目今日开工建设。升级版的上海国际体操中心将是一个地上3 层、地下4层的大型综合性体育馆,采用“涎玉沫珠”造型设计,独特的照明将使其在夜幕中犹如一颗夜明珠。
有洋气的外观,功能上也“内外兼修”——举办世界一流体育赛事的硬件设施和市民休闲锻炼的健康需求,这里能一站式满足,并以中心城区文化体育地标带动体育产业加速集聚。
体育场馆的迭代升级,作为城市更新与空间布局提升,事关民生福祉。而作为满足市民休闲健康需求的重要载体,它同样是大民生,更是大产业、大机遇。最近上海相关部门提出打造“美丽健康产业集群”,产出规模约1.6万亿元,到2025年预期可以达到2.4万亿元。经济增长和美好生活品质双赢的背后潜藏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民生既是发展的落脚点,也是重要的增长点;既是事业,也是产业;既要保基本,也要促优质。
体育地标的前世今生
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之一便是场馆,体育场馆的意义更因其承载体育的光荣和梦想而灵动。
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沪西体育场,地处沪杭铁路西侧,中间是大型标准足球场,能容纳4000名观众。为适应国内外重大赛事需要,沪西体育场几经改扩建,1997年建成的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是当年上海举办第八届全国运动会的重要场馆之一,此后,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2007年特奥会、2012年全国体操锦标赛暨伦敦奥运会选拔赛等重大国际国内赛事都在这里上演。
从诞生之初便定位为国际性体操赛事举办地的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是上海唯一以体操比赛为主的专业场馆。随着上海向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国际体育赛事之都迈进,体操中心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场地偏小无法达到承办国际高级别赛事要求,座位数偏少导致承办大赛经济性较差,训练馆净高也不满足蹦床等专业项目要求……
升级版的上海国际体操中心什么样?上海国际体操中心主任杨俊提前“剧透”,面积是原体操中心四倍,主体建筑采用球形设计,保留记忆传承,并融入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理念。具体而言,地上一、二层为满足最高级别体操别赛和兼顾其他各类比赛需求的体育场馆,最多可容纳5600余名观众,三层为不设固定看台的小比赛馆;地下四层则规划为充分的体育健身空间和停车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在泛光设计上采用“涎玉沫珠”造型,夜幕中以照明布局衬托出主体建筑晶莹璀璨的“夜明珠”造型。
“最大的设计亮点是大小比赛场馆的上下叠加,场馆布局向纵向空间发展,为今后运营提供极大的灵活性。”杨俊说。
打造全民健身休闲新空间
在上海国际体操中心辉煌的时代,中山公园商圈尚未形成、轨道交通尚未建设,位于商圈核心位置的体操中心曾是该区域的代名词,自那时起,“更好服务民众”的基因深深根植、延续至今。
作为长宁区唯一的公益性综合体育场馆,上海国际体操中心常年向社区居民开放。“2017年整体拆除前,这里每年接待全民健身70万人次,已形成集训练、健身、休闲为一体的区域体育中心。”杨俊介绍,为适应上海2025年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此次改造将全方位提升上海国际体操中心规模、品质、服务能级,打造成集竞赛训练、健身娱乐、文艺演出、公共服务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文体新地标,预计全年可导入全民健身人口突破百万。
繁华的商业、便捷的立体交通、中高端消费者集聚……中心城区长宁得天独厚的优势集成叠加,将激发更多市民的运动热情,带动体育健身休闲消费。根据《上海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布局规划(2017-2020)》,长宁国际体操中心是上海体育产业重点集聚区之一。“2017年长宁体育产业总规模居全市第七位,筑巢方能引凤,未来这里将集聚电竞、自由搏击、青少年体操等一系列‘大体育’产业,体育经济有望成为新一轮增长点。”杨俊介绍。
对标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和长宁国际精品城区建设,长宁正不断改善居民身边的文化体育公共活动空间,扩大公共文化和体育产品供给,打造成上海全民健身休闲新亮点。“打个比方,未来全家人来这里欣赏一场高水平的艺术体操比赛,孩子产生兴趣,而体操中心能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家长在等待上课的时间里既能步行去周边商圈逛街,也能在体操中心的下沉广场体验一把电子棒球、太空模拟仓、室内屏幕高尔夫等时兴体育文化项目。”杨俊这样描述。
作者:周渊
编辑:徐晶卉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