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11月箭体结构零件投产,到2016年11月阀门产品装配;从2017年2月助推模块总装,到2017年6月启运天津;从2019年10月出征海南,到“冰箭”直指苍穹……“胖五”在海南圆满完成实践二十号卫星的发射任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149厂长征五号型号主任工艺师华寅淞说道:“由于我们需要考虑得更多,所以我们必须做得更好,不留下一点遗憾。”
质量为先,工艺生产“再分析”
149厂长征五号团队针对工艺、生产过程中认识不全面、验证不到位、存在风险等环节进行全面辨识,从“工艺方法”“I、II类单点失效模式”以及“不可测项目”入手,对总装、阀门、电气单机、导管、贮箱等产品进行多余物专项分析;对质量不稳定的产品、工艺方法等薄弱环节制定有效措施,支撑后续再设计、再验证工作,为型号开展瓶颈突破和质量提升工作提供支持。
149厂作为总装单位,在开展型号工艺、生产过程中的“再分析”工作中,“眼见为实”是他们提出的强制要求,要么看到产品实物,要么看到产品的照片。设计特性全集指标在产品上的实测,同批次产品的旁证;总装产品近万张照片的重新判读;近6000张焊接X光底片的重新判读和互评。
型号副主任工艺师张游说:“在几年的复查过程中,我们将‘三再’要求不断细化,落实到产品的方方面面,也通过这些复查,我们在瓶颈问题上有了突破和专业的质量论证,让大家对产品质量更放心。”
精益管理,保障产品长周期存放
长周期的存放不仅仅考验整个助推模块产品的材料、性能的有效性,同时还考验着这个团队的多地试验与保障工作。
“对于运载火箭上的产品,我们每生产一个批次就会给产品都一个有效期,就像平时我们买的食物一样,都必须在有效期内用完,不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张游查看着助推模块超期情况汇总表解释道。
由于长期存放很多产品都已经濒临或者已经超过最佳的使用期限,比如插头热缩套管根部的热缩膜、电缆表面的薄膜胶带、贮箱的低温隔热泡沫。这些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产品。为此,团队成员将精益管理纳入了平日的工作中。通过开展产品超期风险识别,区分关键产品和非关键产品。对于关键产品进行核心部件同批次产品箭下复验,对于非关键产品进行箭上加固和替换填补措施,从而将一个个潜在的问题逐一“击破”。
另一方面,由于火箭发动机长期停放保压要求,总装人员需要每个月往返于上海、天津总装厂房进行贮箱补压,由于增压输送系统长期停放测试要求,总装人员要每6个月赴天津开展为期1个月的动力系统与测量系统匹配测试。箭体停放在天津总装产两年半时间,先后开展了结构系统、气瓶增压、阀门、测量控制单机等产品检查及复查工作6大项,46个小项的匹配性测试,实时关注贮箱、单个产品的气密性能。
总装团队负责人余小波说道:“对于每个项目,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一次实验,通常而言单个助推模块每个小项我们就要进行3-4次实验,前前后后五次状态附件和匹配性测试,我们可以说是助推的每个地方都已经有了二三十次的‘亲密’接触了。”
产品为重,全级次供应商管控
149厂不但着眼自己的产品,更加重视外协产品。
149厂长征五号助推模块单发火箭产品,根据全级次供应商的配套关系统计共涉及零部组件近2000种。经过梳理,在产品质量控制环节及控制要素进一步增加:按照企业新修订的标准规范《技术协议管理规定》对涉及外协产品的36份外协技术协议重新进行修订;加强技术文件及管理要求逐级传递;完成对11家重点外协供应商下厂审查;规范传递外协产品设计特性全集落实;
“对于供应商管理,我们更多的是注重产品,不断加强源头管控。”张游说道,“我们设计到的产品要求再细化、技术再深化、状态再控制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和措施,确保了在信息传递和产品生产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作者:张晓鸣 范文超
图:马骥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