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菜场升级改造后,既亮出了上海菜市场新地标,又传出了新佳话,人气兴旺,不妨去看个热闹,探个门道。
在永业公寓、淡水湾、汇龙新城等高档楼宇与新工房群相间的社区,蒙西菜场改造一新,被称为“新晋菜场”,其亮点就是在蒙自西路沿街亮出一道波浪形景观“篱笆墙”,并设有休息坐的凳子,“墙”内有一条特色小店长廊,圆弧处设一只小台桌,方便马大嫂歇脚放东西接接接力,还增设斜坡式人行通道,方便顾客拉购物小车。
与三A级田子坊格调融为一体,让老弄堂与传统菜场互为景观,泰康菜场俏然成为景观菜场,吸引田子坊的游客也来体验一把原生态弄堂居民逛传统菜场。
在传统社区老城乡、老旧的永年菜场,前一阵装修一新,也很接地气,增设便民休息室,摆放着长椅、书籍、微波炉,方便居民买菜之余在这里休息,也成了网红菜场,老城区马大嫂买菜也有了新的打卡地。
如今,开门七件事的头一件事买菜,亦变成了一件乐事。随着菜篮子工程的深度推进,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让人耳目一新,手机叮咚买菜30分钟送到家,超市大卖场亮出生鲜产地直供和优质优价,市郊特色菜店与菜田对接,拾遗补缺,犹如邻家。
但是,无论怎样,上海人还是离不了传统菜场,其根本原因在于,如今的传统菜场已不只是卖卖卖的买菜地,而是邻里街坊社交的活动地。上海人几十年约定成俗的老习惯,就是街坊四邻在买菜时不经意地碰面,打个招呼,通个气,拉个家常,聊聊天。菜场是个小社会,社区故事多,民情气象多,生活习俗多,话说互动多。特别是新时代上海进入老年社会,菜场消费的基本人群是退休的上海大妈、上海爷叔,仍改不了几十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跑菜场,爱早起;领行情,看市面;赶时令,尝时鲜;买小菜,带早点;遇邻里,广交际;离家近,多便利。
黄浦区这三家菜场的改造,尊重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聚焦新时代居民买菜需求的新热点,设施环境焕然一新,服务方式传承创新,突出以人为本,接地气:设立了社交空间的爱心小屋、便民休息室,让人在走走逛逛买了后歇歇脚,街坊四邻见面聊天,打造社区的菜场社交空间;配套了很有上海味道的点心店,让人买菜吃早点两不误,还顺便为家人带点早点回家;依旧开设了早市,满足上海人早起跑菜市场的习惯;仍保持一柜一结算的付款方式,可以用支付宝、微信付款,也保持现金付款;提升生活品质,满足人们买得放心、买得开心的需求,纷纷推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菜品身份证、公益服务"精准服务。
网红菜场、景观菜场、新晋菜场层出不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根子始终在社区。新一轮菜场改造最大的成功在于,把握新时代创新中坚守老传统的传承,保持对城市传统市井生活文化尊重乃至敬畏。改的是环境设施,耳目一新,不改的是初心,服务更贴心,对目标消费群体消费生活习惯以特别的照顾和特别的关爱,把菜场办成社区居民有温度的社交空间。
作者:孙霞琴 杨济诗
图片:陈刚毅 摄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