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已原则同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将集中落实、系统集成重大改革举措。
在今天召开的“2019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上,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徐毅松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应代表三个“新高度”——中国改革开放、区域空间发展品质和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要在长三角区域、上海大都市圈和邻沪地区三个层面做好空间统筹协同,注入“动能+、链接+、行动+、文化+、生态+、示范+”六大发展策略。
“大圈”里再套“小圈”
空间协同是区域一体化协同的基础。徐毅松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空间规划着眼于城市群、大都市圈、邻界地区三个层次,识别空间层级,分级明确空间规划协同重点。
长三角城市群层面,包括沪苏浙皖三省一市,41个地级市。以通勤的时空距离为判断依据,兼顾考虑产业关联、人的活动与交流、历史文化渊源、重大设施统筹等因素,整体构建“一核五圈”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五个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重点加强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加快大通道、大枢纽建设,提高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的路网密度等。
上海大都市圈层面,协调90分钟通勤范围内的城市,在产业、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基础设施等多系统多维度的空间对接协同。形成“1+8+5”行动体系:“1”是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的战略愿景;“8”是指系统行动,包括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市政基础设施、绿道、蓝网、文化、产业及合作机制;“5”是指空间板块,主要有环太湖、淀山湖、杭州湾、长江口、海洋港口。
在邻沪地区层面,通过共同编制实施跨省界城镇圈的空间协同规划,重点加强功能、交通、环境、设施等方面的跨界衔接。按照30-40分钟出行时间,划定城镇圈作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以一个或多个城镇为核心,按照出行规律,统筹城镇圈内公共服务配置,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资源互补、服务共享。
根据“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共包含24个城镇圈,其中3个为跨省界城镇圈,分别为:东平-海永-启隆城镇圈,245平方公里;安亭-花桥-白鹤城镇圈,197平方公里;枫泾-新浜-嘉善-新埭城镇圈,464.4平方公里。
6“+”策略升级“共赢清单”
徐毅松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地区“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空间结构基础上,将注入6个发展策略。
“动能+”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动力,形成节点城市功能网络。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引领跨区域协同分工、集群共建,在都市圈范围内形成金融、制造、科教、文化创意等专业功能的节点城市网络;聚焦重点产业和民生领域,通过大科学设施共享,开展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形成科学的产业生态,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和纺织服装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
“链接+”重在建设绿色高效多样的综合交通系统,高标准构建智能城市基础设施。依托江、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机场群、港口群和枢纽群,提升区域门户功能;以都市圈同城化通勤为目标,完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建设。
“行动+”是指以体制机制创新适应发展新要求,以规则一体化推动规划编制、资源配置、建设实施、监督管理统一行动。借助各省市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机遇,形成区域规划联盟,制定空间发展战略,绘就一张蓝图作为共同行动指引。去年,上海已首次实现“以流量为主”的用地管理模式,并将逐步向上海大都市圈推广建立建设用地空间流量管理体系。
“文化+”要求以江南文化为基底构筑民族文化魅力,构建历史文化遗产、自然(人文)景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三类多级文化保护控制线。
“生态+”方面,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划定区域生态红线,实施生态空间分级分类协同保护,实施长江一体化保护、环太湖流域保护等。
“示范+”要求体现新示范,强调集成效应。上海15分钟生活圈和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等探索实践,将率先形成一批具全国示范意义的落地项目和措施。
作者:史博臻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