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这场全民运动,城乡齐发力,但实际操作方式却城乡有别。
在城市化地区,由于居民集中居住,多采用定点定时投放垃圾的方式。而在地广人稀的农村,长久以来由保洁员上门收运,导致传统的志愿者驻守垃圾厢房的模式,无法适用于农村地区。那么,如何在农村地区实现垃圾正确分类呢?浦东航头镇引入了智能化手段。
在这里,多功能的智能垃圾收集车成为保洁员的好帮手,把各家各户门口的垃圾桶往上一放,显示屏即刻出现了收运垃圾车编号、垃圾桶户主、卡号、垃圾桶类别、垃圾重量等数据。实现“智能”的秘密就在于垃圾桶上的芯片,完成了“实名认证”,谁家的干湿垃圾扔了多少,分得好不好,在后台的大数据平台一目了然。保洁员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在考核栏里触屏点击“优、良、一般、差”进行评价。评分信息通过物联网传输至云端后,后台系统从云端抓取相应数据进入积分兑换系统。村里的积分兑换小屋里,摆放着牙膏、餐巾纸等兑换物品。
这是浦东航头镇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的新探索——每户家庭的分类垃圾筒、每个桶长负责的收集桶、每辆垃圾清运车、每个垃圾生化处置站都安装了智能芯片,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清运、处置各环节进行全过程数据化监管,实时精准到户、到人、到车、到站。从今年3月起,长达村的955户村民成为航头镇智能垃圾分类的试点户,随后这一系统扩大到全村2.7万多户,又推广至航头镇13个行政村。
垃圾处理也离不开智能化。运到垃圾中转站后,干垃圾会由环卫车来运走,进入环卫处置系统,湿垃圾则由专门的湿垃圾驳运车运至村里的垃圾生化处置站。在处置站,站长会对垃圾进行检查,对混入的干垃圾进行二次分拣,随后,湿垃圾进入处置设备,经过12-18小时发酵后制成堆肥,村民可以免费取用堆肥,部分堆肥也会用于公益林养护,也会有绿化有机肥企业来回收。如此一来,湿垃圾基本实现了不出村就地处理。
对于可回收物,航头镇与新金桥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合作,由该公司提供上门收集服务,利用村里的小卖部、村可回收物堆放点等网络,将分散的可回收物集中,由该公司通过市场价回收。有害垃圾达到一定量后,由具备运输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回收。
通过这样一套管理系统和机制、制度,航头镇的垃圾分类取得了实效。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后,全镇湿垃圾分出量由平均每天10吨增至60吨,干垃圾量由180吨降至110吨,可回收物由8吨增至98吨。
作者:史博臻
图:浦东航头镇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