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2017年8月,上海海关财务处处长王镝受中组部和海关总署选派,到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瓦屋镇上竹园寺村上竹园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繁华的大上海,到豫西偏僻的小山村。在他的帮扶下,一个组织软弱涣散、产业基础为零、贫困人口众多的深度贫困村,两年不到,成功脱贫摘帽。
开局:从群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入手
2017年8月,来到上竹园寺村报到后的第二天,从小在上海生活长大的王镝,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惊了:从县城去往村里的道路起伏崎岖,连绵起伏的大山将村子团团围住,河流被枯枝烂叶阻塞,房屋内外蚊蝇乱飞,这一切让他感到措手不及。更为严峻的是,全村2048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9户,贫困人口529人,贫困发生率25.8%。
听说从上海来了个第一书记,村民起初并不认为是来给村里干事的。8月底的一个深夜,正埋头整理白天走访情况的王镝,接到村民打来的质疑电话:“王书记,你来我村扶贫是为了镀金的吧?你这种干部我听得多了,呆两年回去就提拔了,要是这样,我们村不欢迎你!”
王镝意识到,要想得到村民的认可,一定要先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根据走访调查的情况,王镝决心,从村民利益关切程度最高的教育抓起。
一直以来,上竹园寺村小学师生都使用旱厕,一到夏天,厕所的臭味熏到师生不敢开教室门。学校操场也十分简陋,由于场地狭小,体育课都没地方上。
“再穷不能穷教育!”在王镝的争取下,海关挤出近49万元资金,为学校改建水冲式厕所和校外操场。暑假期间,改建工程快马加鞭,赶在了9月开学前完工。修建后的学生水冲式厕所,充分确保了师生如厕的安全与卫生,推进了“校园厕所革命”。占地900平米的操场,则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设施齐备,功能齐全,完全满足学生需求。为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力度,王镝协调上海海关团委向贫困学生捐助学习用品,为全村师生订制160余套冬季校服,向学校捐赠教学设备一批,为了提升学校饮用水的质量,还捐赠了学校净水机一套。
“拔穷根”,把优质医疗引入小山村
村民雷耀须、雷金斗没想到,自己还可以这样看病:在村医李套的陪同下,借助一台电脑,他们便能“面对面”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的上海医生,寻医问诊了。
这得益于王镝引进的“强大外援”。在对全村的实地调查中,王镝发现,全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意识薄弱,因残、因病致贫群众共计199人,占贫困户人口38%。另外,村里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原村卫生室简陋破旧,难以提供基本的健康医疗服务,群众“看病难、病难看”问题较严重,成为脱贫攻坚的主要短板。
要从根本上拔掉大伙的“穷根”,把优质医疗引入农村!这个强烈愿望催使王镝把目光投回自己的“后方”——上海。经他联系,已成熟开展远程医疗的徐汇“云医院”,在上竹园寺村建立鲁山县首个互联网远程医疗服务站的方案成型。
2018年7月27日,海关总署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67万元建成的上竹园寺村远程医疗服务站正式启用,成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又名徐汇区中心医院)最新一座沪外远程医疗服务站。
截至2019年上半年,服务站已为200名群众提供远程诊疗服务,为500余名群众进行健康体检并设立个人健康档案。尽管身处山村,却有了强大的上海医疗“外援”,村民的健康生活,有了重要保障。
破局:整合资源发展集体产业
这两件大事做完,“王书记”这个名头在村里开始响亮起来。
在下一次开大会时,王镝向村民们重申了自己驻村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王镝又将一些自己初步的想法和村民们做了交流。由于长期闭塞,这里的群众,文化素质较低,脱贫致富的意识,并不强烈。村民们大都靠着几亩薄地和打短工,过着拮据的日子,对脱贫致富没有信心。面对眼前这个“做实事”的王书记,村民们却当场表了态:“我们一定跟着王书记,好好干!”
从说到做,并不容易。上竹园寺村26个自然村分布较为分散,1万余亩土地中,荒地和坡地占了9000亩。为了给发展集体产业创造条件,经王镝协调,全村累计争取到了资金300多万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硬化全村8000米道路,在村主干道和人流密集区域安装近80盏太阳能路灯,开展饮水入户工程,修建起扶贫车间,让全村经济发展有了较强的发展基础。
王镝又从顶层设计开始,按照“以海关资金扶持为主,村集体、致富能人和部分贫困群众共同投资”的模式,成立起鲁山县竹园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按照企业管理要求制定《公司章程》,明确公司股权结构、运营模式、财务管理、利润分配和使用等规则。
为了找到盈利模式好的农产品,王镝走到村民之中,埋头研究了好些天。上竹园寺村长期以来种植的小麦、玉米、花生、红薯这“四大金刚”,并不值钱,难以产生成规模的经济效应。几番考察之后,王镝和村民们协商,利用村里本身的木材资源,种植“椴木花菇”。这是一种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农产品,很快给村民们带来了切实收益。目前,公司已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利税60万元,上缴村集体超过20万元,贫困群众务工收入和投资收益超过20万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打下扎实的产业底子,培养致富带头人队伍,才能巩固脱贫成果。”王镝说。目前,他带领着上竹园寺村,推进上述产业项目,同时,利用地方财力推进村级光伏发电项目、利用扶贫政策吸引社会资本100万元进村开设蒲公英茶原料种植公司等项目,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巧的是,在去扶贫之前,河南省是王镝唯一没有踏足过的国内省份,他笑说,这是天意,“我跟河南的缘分,一定最深。”
如今,王镝已经回到上海海关财务处工作。回过头来看自己这两年的扶贫经历,他直言,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心中很踏实。“什么叫扶贫?老实说当时的我还真不知道。直到我到任后,真切看到与上海天差地别的那个山村,才知道这是一条多艰辛的道路。不过,既然担负起这个责任,就一定要把它做好。”
两年间,王镝总是利用回沪探亲的时间,为村里找“外援”。以至于每次约朋友吃饭,对方都要开玩笑问他:“王书记,这次你们村子里又需要点儿什么?”话虽如此,每次王镝开口,只要是为了帮扶贫困的事情,他总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对此,王镝感触很深,“这场脱贫攻坚战,全体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参与其中,所以,一定能够打赢。”
据统计,驻村期间,王镝启动各类帮扶项目25个,帮扶发展产业项目4个,村集体经济从2017年的零收入增加到2019年的53万元,全村贫困发生率从原来的25.8%下降到1.38%。2018年11月,全村实现了脱贫摘帽,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作者:何易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