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揭牌两个月之际,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了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和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四大重点产业的若干支持措施(简称“1+4”产业政策),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快速发展,整体提升区域产业能级,打造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建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56条政策支持政策给予新片区“应有尽有”的全方位政策支持
临港新片区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1”,包括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创融合等在内的产业促进政策),共16条,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突破,包括“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重大技术装备或核心部件首台(套、批)突破和与之相关的区内企业之间研发、制造的产品及服务的采购”三个方面;支持产业能力建设及提升,包括“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支持企业推进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特殊重大项目”五个方面;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包括“支持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小巨人’培育、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便利化和奖励”四个方面;支持产业创新环境建设,包括“支持功能型平台建设、各类创新载体建设、行业协会及产业联盟建设和创新资源集聚及创新创业活动”四个方面。
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的若干措施(“4”),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企业面临诉求痛点,以及目前受制于人的“国内空白”和“卡脖子”技术,以促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为核心,进行政策设计制定。
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产业10条支持措施,支持范围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等领域和与之配套服务的单位、项目。重点支持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企业在新片区设立研发中心和投资产业化项目,支持集成电路产业的跨国公司设立离岸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同时定期征集集成电路领域产品需求、遴选优质项目,面向全球招标悬赏任务承接团队,用最大的支持力度和方式助力集成电路企业、科研单位在临港发展壮大。
集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10条支持措施,重点围绕新片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支持人工智能产业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支持政策中着重提出丰富应用场景的6块支持方向,吸引全球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在新片区“先试先行”,打造一批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创新应用。
集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10条支持措施,围绕高端“研发+制造+服务”布局,聚焦生物技术药物、精准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力争在新片区构建完善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链,承接高端生物医药研发项目的产业化需求,填补国内空白的国产化和工业化的生物医药制备项目。
集聚发展航空航天产业10条支持措施,围绕落实推进国家部署建设民用航空产业集聚区的任务目标,以大型客机和民用航空发动机为核心,放宽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等限制,支持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航空航天类机构,在新片区设立研发中心和投资产业化项目,围绕包括无人机和微小卫星等前沿科技研发,实现相关领域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的突破。
同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四大产业支持措施中的第10条,是全方位支持保障上述产业集聚发展的“托底型、集成型”举措,明确在财税、人才、金融以及具备新片区特点、针对特定产业的全流程保税、货物进出口便利、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航权开放、国际航空业务、配套文旅服务等方面,给予新片区“应有尽有”的全方位政策支持,力争实现政策最优。
新政形成纵横交错的支持体系
“政策覆盖面广、支持力度大、精准聚焦。”负责产业政策制定的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首席规划师顾长石认为,临港新片区作为国家扩大开放的战略空间、深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有产业导入的充足空间,此次发布的“1+4”产业政策,将释放新一轮政策红利,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推动临港新片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建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顾长石表示,在今天发布的“1+4”产业政策在产业覆盖上不光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还包括临港地区原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汽车、材料新能源环保等方面的产业。
此外,在产业支持方式和类别上,新政也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支持体系,分为四大方向,16个类别来支持。包括创新性企业、生产型企业、平台、检测机构、创新创业中心都在支持范围内,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突破、产业能力建设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创新环境建设。
在政策支持力度上,根据《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政策从优”:今后上海市出台的政策,对企业支持力度优于“50条”相关规定的,临港新片区按照“政策从优”原则,普遍适用。此次产业新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参考了上海以及国内的相关支持政策,力争实现政策最优。
新政亮点之一还推出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类别的40条政策,这在国内尚无先例。“因为每个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希望得到的支持内容是不一样,希望得到的支持方式也各不相同”,顾长石说,临港管委会通过充分的调研,分别针对不同行业特点,进行政策的精准聚焦,解决企业的痛点难点。比如在集成电路产业若干措施中支持EDA 软件购买和研发、支持IP 购买和企业流片;在生物医药产业若干措施中支持提升创新药研发能力、支持加强医疗器械研发、支持产品委托生产。
“希望能够通过好的政策,快速的吸引企业落地,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产业集聚,”顾长石介绍,产业新政中专列一条鼓励企业在临港新片区内采购非关联公司的产品,希望共同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人才流动,积极为地方经济做贡献。
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断句都针对临港新片区进行考量
10月15日晚,经过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主任办公会上长达1小时的讨论,“1+4”产业政策的最终版最终定稿。时间紧任务重,调整的政府职权和企业关系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奋战45天,临港管委会经贸办产业政策小分队终于迎来了政策发布,这部针对临港新片区的产业新政出台背后,考验着临港人的智慧。
今年8月初,《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终于明确突出了产业发展。和上海自贸试验区其他片区相比,临港新片区将“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比如说,它特别强调要通过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重点产业,在投资环境、贸易监管、国际人才流动以及税收等核心环节,提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以新发展理念来引领高质量发展。
临港管委会经贸办主要负责产业促进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工作,第一时间他们也得到了要尽快完成产业政策制定的任务。此次产业政策工作团队由顾长石带着孙筱和,焦敏,杨乐,欧阳铁军共同完成,由于经贸办日常上班时间的繁忙,下班后和节假日成为攻关政策的主要时间。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工作团队确定了要瞄准前沿科技,瞄准关键环节,清晰了“1+4”的政策框架。
围绕四大产业来做更加针对性强的产业和科创的扶持政策体系难度不小,最初政策团队也是希望在国内政策中找到借鉴方向,但国内兄弟省市的政策又不直接适用临港新片区,尽管如此,团队还是找到了行业领域排行榜前列所有区域的政策进行对比研究。团队成员孙筱和负责的是集成电路板块,他几乎找遍了国内相关60条政策进行对比,“表面看上去政策都差不多,实际上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断句都结合各自省市的特点进行考量,我们在草拟政策过程中,同样以这一标准进行制定”。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找到各方面专业人员的支持,也召集了行业协会、企业核心技术人员、市场营销人员进行探讨,根据市相关部门的建议不断进行优化政策。最终的版本也经过了企业座谈交流、园区开发主体的意见征询。
45天完成这么将近15000字的这个产业政策体系,工作团队也暂时松了一口气,但在孙筱和的眼中,这仍然是产业政策的1.0版,“政策体系因为还是处于一个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要达到国家赋予临港的要具备国际开放型的政策产业体系还需要共同努力”孙筱和说,希望这些政策能够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创新载体和团队落地临港新片区,快速形成产业集聚,围绕产业链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共同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作者:文汇报驻临港记者祝越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