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临港新片区专职记者微信群里,管委会办公室发来了消息:“综合楼11楼新闻中心亮灯,向记者们致敬。”其实,从临港记者站望出去,整个临港管委会也依然灯火通明。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54天,日与夜的气息已经在这里交融,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灯火照亮的是一条奋斗路。究竟怎样一群临港人在创造“临港速度”?带着疑问走进临港管委会的夜晚,就可以寻迹速度之源。
梦想之城,特斯拉项目审批模式将实现常态化
特斯拉项目,让“临港速度”成为一个符号,临港也因此被称为“梦想之城”。
事实上,特斯拉看到的仅仅是这座“梦想之城”的启动符——5天时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4张产业项目落地关键证照全部办齐,特斯拉项目审批模式将成为临港新片区的常态。
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公布以来,位于申港大道的新片区行政服务中心门庭若市,窗口服务时间一拖再拖,从17点延后到18点,再到入夜,成为常事儿。新片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秀英常常在服务大厅解答企业咨询,她说:“我们在临港,为你风雨兼程。”
“全力跑出临港新片区加速度”“努力当好金牌‘店小二’”这两句标语,挂在服务中心大厅的墙上,这里咖啡厅、书吧等一应俱全,小沙发附近一个个电源接口可以满足办事人员的充电需求。服务中心还推出了24小时不间断全球远程验证业务,入驻企业要进行企业变更、补办营业执照等事项仅需一个微信小程序,就能实现股东、法人代表的实时远程身份核验和数字签名。
在临港办公中心五楼,临港管委会发展中心的韩涛正和阿里云团队对上海市建设工程联审共享平台的细节进行对接报批——他们正在攻坚的项目是临港新片区的“一网通办”系统,这是临港新片区一体化政务平台的基础。通过这一平台,管委会将充分运用自主改革和创新管理权限,想方设法破除制度瓶颈,初步形成政府投资类工程建设“一张表格”“一个流程”等优化方案。
加班一年,“临港五楼”永远对照最优谋求突破
时间紧,任务重,就难以避开加班的话题。说起加班,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大家很容易想到的部门就是“综合计划办”,从去年开始参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的制定工作,加班就变成了这支年轻队伍的常态,且默默已经持续了一年。
“新片区势必要针对最新情况进行政策研究,对照国内最优政策进行全方位对比研究。”尽管又已连续加班多日,综合计划办副主任吴群峰仍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9月20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挂牌满月之际,《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持金融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这是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层面研究制定的第一个对外发布的产业扶持政策。其中,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都是由综合计划办的相关团队完成。目前,这支“政策研究小分队”正在和相关部门一起准备10月20日新一批政策的发布,众人关注的住房保障、产业扶持等五方面政策都在最后的沟通中。
“9月的‘金融大礼包’引起了很大反响。业内人都看得出来,这个政策力度相当大。”吴群峰说,政策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大量的金融机构来电咨询,金融项目的接待也更为密集。他告诉记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团队找遍了全国各地的金融政策,包括浦东新区、深圳前海、广东南沙、天津等所有公开的金融政策,逐条研究,逐条对照,取其精华,革故鼎新。
为了让政策尽快落地,综合计划办很多人都开启了自己的“开挂人生”:朱峰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能和孩子见面了——每当他凌晨回家,孩子已经进入梦乡,第二天出门,孩子还没起床,直到这次国庆放假,他才跟家人一起度过了几天珍贵的团聚时光;负责金融政策对接的刘晓清,不久前刚刚晋升为二娃“奶爸”,但孩子夜里发烧哭闹整宿、只睡了三个小时的时候,正逢金融政策发布的关键时刻,于是他第二天又雷打不动出现在办公室,如常加班;焦敏好不容易挤出点时间,驱车十几个小时回家探亲,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团队发消息:“已安全到家,电脑已带,有事随时联系”,他的女友则笑称俩人仿佛在谈一场“异地恋”,虽然都在临港,但俩人见面约会却还要再三合计;王宏玉、王欣宇、何腾蛟、张丽、唐晓春、董启昌等刚到综合计划办第一天就开启了加班模式,他们说“一个人掰成两个人用、一天掰成两天用”虽然辛苦但很幸福,奋斗的青春最无悔……
管委会五楼的办公室,一到晚上就好像大学宿舍一样,门都敞开着,灯火通明。“能够参与临港新片区建设这样一个国家战略任务,大家都觉得很荣幸。”综合计划办的小伙伴们说,临港新片区这个平台够大,“只要肯奋斗,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施展才华的空间。”
逼近千亿,50余天70余个产业项目具备签约落地条件
临港管委会挂牌至今不过50余天,已经接洽各类项目近500个,其中70余个产业项目初步具备签约落地条件,总投资额已逼近千亿大关。管委会经贸办对接了200多家企业——用他们的话说,要在最短时间内把临港的资源、政策介绍到位,让企业和临港一起“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10月8日,国庆长假后首个工作日,下午13点半到下午19点半,临港管委会经贸办在五楼会议室开了6小时的长会。经贸办主任张彤和团队沟通了最新政策,又一一落实手头的重大项目推进细节,再对市委组织部新的选派生进行了一一谈话。嘴上塞了一口饼干,连上手机充电器,她抓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临港新片区正聚焦“卡脖子”关键领域,全面铺开招商引资工作,“企业对接项目纷至沓来,功能性创新平台、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科研机构正往这里集聚,我们在每一个电话、每一次会谈中感受着临港的产业使命、功能使命。”
新片区挂牌后,盛美半导体、聚力成氮化镓等集成电路项目,华彬集团华东总部、大唐网络5G研发总部等区域总部,中科院微小卫星应用模块研发项目等航空航天项目纷纷落地,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也都已经有多个项目落地。
光引进还远远不够。经贸办、临港集团和企业共同讨论,帮助企业确立更为清晰的发展目标。张彤说,临港未来将立足已经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城市形态和产业框架,抓紧优化功能布局,集中精力推进功能载体建设,以临港科技城为基础建设全球创新协同区,依托滴水湖“滨湖+滨海”独特区位优势建设现代服务开放区,以临港产业区和奉贤园区等为基础建设新兴产业引领区。
晚上22点,管委会的灯光才开始次第熄灭,加班的人们脸上带着一丝疲态。记者很想追问最新状况,却又有些不忍——属于临港奋斗者们的休息调节时间太少了。
临港夜景灯光工程目前已初具规模
夜幕降临,皎洁的月光配合湖畔夜景灯光,倒影在滴水湖中。一旁的上海天文馆的椭圆形建筑形态宛若“天体运行轨道”,圆洞天窗、倒转穹顶、球幕影院构成了“三体”结构,球幕影院的灯光从星光白到星空蓝,源自宇宙深处的神秘色彩不断在夜空中切换跳跃。不远处的海昌海洋公园则是另外一种风格:人鱼湾、极地小镇、冰雪王国在射灯的照耀下,勾勒出童话世界。夜空中,200架无人机组时而排出“我爱祖国”的字样,时而又形成各种卡通图案,在夜空中随机变幻。
作为新片区主城区配套项目,临港夜景灯光工程目前已初具规模,标志性建筑纷纷亮灯,让临港的夜耀眼夺目。
作为临港第一个大型城市综合体,港城广场将是市民重要的休憩、娱乐聚集地。从空中俯瞰,主体建筑幕墙呈现极光效果,内庭院的格栅灯光可以随着时间的推演而产生变化。灯光效果还设置了平日和节日两种模式,沿湖面布置节假日灯光秀。
申港大道中轴线上则坐落着临港新天地、中国航海博物馆、临港办公中心综合楼等地标建筑。随着临港主城区的加快建设,它们的活力日益充沛。比如中国航海博物馆运营开发部黄乾蔚正策划将海洋环保艺术装置“不止漂流”搬到地铁16号线滴水湖站,艺术化展现被处置不当的生活垃圾最终漂流入海的场景,希望以情感共鸣的艺术表达呼吁社会公众注重垃圾分类,提高海洋环保意识。
临港的夜还是充满热情的。校园里吉他奏响了青春,学生们打开手机闪光共同唱响临港的歌;而在临港大学城的共享区内,校园极限联盟正在策划首届临港五校极限大赛——夜幕中,吧嗒吧嗒的滑板声也是动听的旋律……
临港的夜更是充满斗志的。临港软件园内的中云数据数据产品经理曾富全和“95后”数据源组组长施涛常常工作到深夜,他们的团队正忙着新产品“工业快搜”的上线测试……
临港的夜是充满创意的。上海海洋大学毕业生陆信洁正在学校创业中心的帮助下留在临港创业,从事自然类水族科普体验、水艺生态景观设计和服务。“水族+”的模式,有望催生新颖的水族环境生态圈……
临港的夜,也悄悄藏着一抹暖色:新天地的深夜食堂、便利店、滴水湖畔的24小时书屋、面包房……给夜归人带去丝丝暖意。
作者:本报驻临港记者祝越
摄影:陈浩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