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开学第一天,闵行区七宝实验小学的学生迎来了开学第一课——垃圾分类。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和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联合闵行教育局打造的“首个垃圾分类样本采集数据研发平台”正式落户申城学校,倡导校园垃圾分类新时尚。
据介绍,该平台最大的亮点在于从湿垃圾源头减量,每天从校园食堂产生的湿垃圾,可以转化成绿化使用的肥泥,用于校园绿植,实现校园湿垃圾“零清运”。
率先启动学校垃圾分类工作标准化建设,校园垃圾分类严格执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据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李伟介绍,学校垃圾分类源头减量“零清运”标准化生态体系的建设,系在本市两个月以来的垃圾分类成效现状和未来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空间和趋势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提出。上海市七宝实验小学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在低碳绿色领域起步较早、成长迅速、最具活力的学校之一。本次通过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等部门机构支持下,仅仅通过一个暑期的时间,校园从无到有,在占地约30多平米的空间上,打造了“校园乐回收”垃圾分类收集指导中心,走上了一条从自发收集到行业规范引导和政府扶持的发展之路。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带领旗下设备生产单位研发团队为垃圾分类的传统处置方式“赋能”,用科技手段对湿垃圾分解转化,形成收集、处置、再利用的“垃圾分类”闭环机制,做到湿垃圾不出校园,整个系统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地方法规时,最终实现达标排放。大大改善了湿垃圾末端处理处置所带来的由因长途运输及中转产生的垃圾渗滤污染,降低清运成本,提高了资源本地化利用效率。
学校湿垃圾源头减量就地消纳,实现“零清运”目标
位于七宝实验小学新校区校园东北区域,占地约70多平米的空间,安装了一套湿垃圾处理设备系统。今天,本市首个学校展示湿垃圾分类的处置全过程、供全校师生体验环保科技成果的“湿垃圾减量预处理体验中心”科普空间整体落成。上海市七宝实验小学在校园内设立“一园二心”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模式。一园二心是指:七宝实验小学校园,乐回收垃圾分类收集指导中心和湿垃圾减量预处理体验中心,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日均处理食堂湿垃圾500公斤左右,9月起可实现湿垃圾不出校园的“零清运”目标。
记者在“湿垃圾减量预处理体验中心”得知,目前这里分为生化处理系统、水处理系统以及科普多功能厅三大空间,展示了从湿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到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和完整的闭环系统。食堂日产500公斤湿垃圾“吃”下去后,在24小时里主要是通过微生物菌群对湿垃圾分解,分解出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水、油和少量粉状固体物,水通过城市污水管道排放;油可以制作生物柴油等,固体物可以作为肥料种绿植。经第三方检测,分解后排出物主要是含有部分极细小颗粒物和水,然后再进行水处理,最后排出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500cod以下)的水纳入污水管道(业内称为纳管),还有少于10%的残渣,经测试达到国家有机肥标准,湿垃圾减量率可达90%到95%之间。
学校垃圾分类样本采集数据研发平台,定期汇总发布成效信息
上海市七宝实验小学校长王谨介绍,学校分为两个新老校园,新校园先行添置湿垃圾处理设备,老校园随即跟进,垃圾分类将在开学季同步开展工作。学校共有学生约1800人,推行校园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学校内部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孩子从小习惯养成。
校园垃圾分类收集服务纳入学校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建立标准化归口管理和台帐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顺利实行垃圾分类回收与有资质运输、处置单位实行收、运、处一体化的无缝对接,校园内设立干垃圾指定存放点以及湿垃圾处理处置建立日产日清和流向追溯制度。借助“垃圾分类样本采集数据研发平台”,还能结合学生电子卡,开展学生参与垃圾分类星级评定、荣誉榜等鼓励措施,将学校垃圾分类进行样本采集、研发分析、对标比对,定期汇总发布成效信息。
据了解,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已经入法,我国垃圾分类进入了“强制时代”,按照规划,2020年底前,将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该平台在七宝实验小学正式落户后,将有序推广到其他学校,努力将该项目打造成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示范工程的典范样板。
作者:何易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