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的朋友:你好,这是一封尘封16年的信件,里面有我们这个时代关于16年后的世界畅想。
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改变世界。2035年,世界究竟变成了什么样?
人工智能广场、智能公园、智能餐饮街、都市智慧农业、全域智能安防系统、智能教育基地……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畅想的2035年未来人工智能(AI)城市场景。在今天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凝聚共识 推动未来城市实践”分论坛,专家们聚焦当前未来城市实践中的当务之急各抒己见。
用上用好人工智能,打破规模、密度和效率的藩篱
人工智能叫得响,普通老百姓能否用得上?在吴志强口中,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即所得。
人工智能广场可以创作出专属每个观众的艺术作品;无人电动车助力智能出行,是旅游观光、购物体验,集会空间等多种功能的载体;人工智能餐饮街肩负去“宅”化使命,应用特色AI用餐体验;都市智慧农业成就每个人心中的乡村梦,在都市营造一处可供市民躬身动手的都市菜园及园艺体验地,并结合智能温室和智慧农业发展基础,打造亲子种植体验、农业认养种植体验,积极发展智慧农业休闲体验基地。
此外,细密如网的全域智能安防系统带给市民满满的安全感,包含探测、监控、报警、管理等基本功能,用于预防、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和重大治安事件,是维护创新园治安稳定的基础设施,也为多维度布控起到补充作用。在智能教育基地,在地留学、中小学智能教育、立体化智能教育等多点齐发。
用上、用好人工智能,出发点是向当下破题。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张海认为世界城市、世界群的结构演变主要有几个方向:第一是单核单中心,第二是多中心单功能,第三是多中心多功能,还有一个是多功能多中心。它们无一例外面临着三大挑战——规模、密度和效率。要打破藩篱,就需引领科技发展,对城市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进而突破规模人口和效率的极限与底线。吴志强也认为,新时代城镇化和建筑发展将直面城市发展新型技术的应用、地下空间合理的开发利用、三维地籍、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当前形势,不破不立。目前,国家有关“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正加快推进,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正开展第6次国家技术预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也在酝酿。身为规划师,吴志强总结了2021-2035年影响我国城市未来的六个方面,其中重要一条是科技飞速发展,大数据、5G将导致新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模式,人工智能(AI)、机器人、3D打印,以及虚拟现实技术(VR)以及增强现实(AR)将导致全新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建造施工方式。
具体而言,大数据探索城市规律,人工智能推演城市未来发展与场景,构筑城市及其建构物的生命维护与精密运营管理,打造智慧节能节水低碳社区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居民能感觉到舒心、体贴的基本生活需求服务。
让人工智能服务于未来的智慧城市规划
建设智能城市,规划先行。目前,吴志强团队绘制出全球首张最完整的13810个城市建成区全图。在实际项目中,能够推演城市出2020年、2035年、2050年的发展情景,诊断城市的未来问题,突破了城市规划过去长久以来只看空间、不提时间的前后秩序瓶颈。
2014年起,吴志强和团队开始研发“城市树”全球影像智能识别技术,就是通过30米×30米精度的网格,将40年时间跨度内的全世界所有城市的卫星遥感图片进行智能动态识别并叠加,因得到的城市时空演进可视化轨迹呈树状,所以命名为“城市树”。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世界城市演进数据库,运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寻找城市建成区范围,总结世界城市发展规律,为研究整个世界的人类城市问题做支撑。
宏观微观,双效合一。首先,他和团队把全世界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市全部挖遍,共发现937个;随后继续挖掘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市,发现2036个;再挖掘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市,共3520多个。依此,逐步提升精度,缩小城市识别的面积范围。最终,全人类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所有的城市和建成区均已绘制完成,达13810个。这是一个一个点积累起来的人类第一张最完整的城市建成区全图,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吴志强和团队对这13810个城市树的曲线边缘进行统计,归纳出7大类城市发展类型:萌芽型435个、佝偻型3601个、成长型 2365个、发育型831个、成熟型1900个、区域型143个、衰退型201个。除城市增长类型和城市增长趋势,在城市研究中运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可更快速、准确地观察城镇群汇聚的规律。
据悉,这套城市智能推演技术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全新规划方法体系和实践技术。其内核是四方六元的博弈模型,即政府、规划师、投资商、市民这四方城市利益相关体,对职业、居住、商业、医疗、教育、休闲等六元功能的各自决策。
作者:史博臻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