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底,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在全市全面推开已经一年有余,全市长护险试点各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累计受理申请共计50.8万人次;累计完成需求评估45.5万人次,其中符合待遇享受条件的39.1万人次;共接收服务对象41.6万人,其中接受社区居家护理服务的老年人达30.5万人,接受养老机构服务老年人为11.1万人。不过,长护险毕竟刚刚起步,机制和实践都需要时间磨合。市人大常委会昨天赴静安区针对社区养老进行专项监督,不少人大代表都对长护险实施细节提出建议,希望长期护理项目能更贴近老年人需求。
作为上海强化养老服务保障的重点举措,长护险为年满60岁及以上的职保退休人员或居保人员、经过评估达到一定护理需求等级的长期失能人员,提供照护服务和资金保障。目前长护险提供42项内容,涵盖基本生活照料和常用临床护理两类。调研中,失能老人及家属普遍反映,长护险的推出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也缓解了家庭照护压力;养老机构也欣喜地发现,长护险吸引了大量从业人员进入养老服务领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
但是,老年人的需求与长护险的供给之间仍然存在不小距离。静安区江宁路三乐里居委会主任沈菊芳向人大代表们反映,“目前老年人普遍希望在长护险项目中加入更多家政服务,医疗上的陪医服务也备受期待。但是,由于长护险包含的服务时间太短,这些需求还不能够满足。”
失能老人对医疗、康复、护理和生活照料的需求是多元的,新生的长护险如何整合这些资源分散在各处的服务?国有企业凯成控股有限公司是静安区最大的养老服务和长护险服务提供商,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护理站的临床护理能力还比较有限。凯成控股董事长顾军建议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护理站“1+1”“1+N”签约,对长护险对象按医嘱开展临床护理,并增加长护险康复治疗项目。
长护险对老人提供“一对一”照料,居家服务时长和质量如何保障?“门槛不能降低,进一步严格把握评估标准,守好入口关。”市医疗保险局表示,长护险最大的特点是“散”——在居民家里,主要是老年人和护理员两个人“面对面”,给监管带来一定难度。下一步,要把长护险工作重心放到“提质增效”上来,抓好长护险专项治理,健全和完善评估、护理服务人员培训长效机制。
护理员流动性大,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也是人大代表们提出的问题之一。目前,全市有5万多名专业护理员提供养老服务。市民政局表示,本市将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在全市设立养老护理员实训点,实施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四个统一”,即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统一的综合评价标准、统一的服务费用支付体系以及统一的养老护理员数据库,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规模适当、技能匹配的养老护理人员队伍。
作者:本报记者 祝越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