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执中。(上海航天供图)
我们在电视上看天气预报的近期气象云图时,有没有好奇这些翔实的科学资料来自哪里?这些都离不开气象卫星的帮助,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发射的17颗风云气象卫星都有着相同的“基因”:从1988年发射的风云一号A星,到去年发射的风云二号H星,都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这背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孟执中等上海航天人的努力奋斗。他们把自身成长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忘初心、埋头苦干,只争朝夕、驰而不息,用最美的“奋斗之笔”书写出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的美好篇章。
1969年,根据中央下达的任务,上海开始组织风暴一号两级液体火箭和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的研制。由于技术人员不足和缺少经验,经推荐,孟执中和十几位科研人员一起,参加上海卫星队伍的组建。没有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孟执中和其他技术骨干一起从基础知识开始给新人做培训,一边学习摸索,一边组建队伍;没有试验设备,他们从只有桌椅的实验室“白手起家”;没有卫星研制经验,每走一步都是全新的尝试,为了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孟执中干脆把床铺搬到了实验室门外。
长空一号首次在我国卫星上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当时,国际上卫星计算机控制也刚起步,孟执中研究相关技术,制定卫星计算机程控方案,组织并参与首台星载计算机的研制,解决了卫星在轨飞行灵活准确设置探测区等关键技术。长空一号在1975、1976年先后进行了三次成功的飞行试验。
“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是孟执中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1988年9月7日,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第一颗风云气象卫星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
但航天型号的研制从来不会一帆风顺,风云一号A星发射后仅39天,卫星姿态失控;此后发射的B星在轨运行165天,未达到设计寿命。“我当时站在塔架上,那份难堪和窘迫,真想从塔架上跳下去。”孟执中对那一刻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上海航天人并没有退缩。孟执中带领研制团队打响了提高卫星质量的攻坚战,积极探索创新,通过一系列改进,完善研制流程,强化了卫星的可靠性。
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风云一号C星呼啸着飞向太空。其性能一举达到了当时国际同类气象卫星的先进水平。2000年8月,世界气象组织将风云一号C星列入世界业务气象卫星序列,为全世界提供气象服务。
风云一号研制成功后,我国又开始进行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的研制。作为风云一号的总设计师,孟执中担任风云三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2000年起任总设计师。2008年5月27日,风云三号卫星精确入轨,掀开了我国气象卫星发展史的新篇章。
作者:本报记者张晓鸣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