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市首家困境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在杨浦区成立。8年来,困境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坚持 “用爱相伴,暖身更暖心;用心相随,助人更自助”的工作理念,引入专业社工,积极推行本土化、个性化的“站内救助和站外寄养”困境儿童社会工作救助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保障水平,先后为600余位困境儿童撑起了一片天,中心也被评为“上海市青少年维权岗单位”。原区救助站站长、困境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主任李福强十余年如一日救助困境儿童的事迹入选民政部“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巡回宣讲典型。
19岁的小天,如今在寄养家庭的呵护下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小天是非婚生子女,父亲是外籍人士,母亲在他9个月时因病离世,小天从小由外婆抚养长大。2012年初,外婆离世后,12岁的小天住进了刚成立不久的困境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没想到社工们像家人一样对待我。”小天还记得当年刚刚入住时心中的忐忑。如今,虽然已在寄养家庭过上了幸福生活,小天仍不时回“家”看望叔叔阿姨们,和大家分享生活点滴。
“困境儿童救助远远不止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抚慰和成长过程中的指引,这就需要有一批专业社工。”对于救助心得,中心负责人这样表示。据介绍,中心成立之初即组建了专业社工组,主要负责对区内在册困境儿童、临时收留的流浪乞讨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进行前期评估、心理辅导、跟踪回访、权益维护等服务。“孩子们的可塑性都很强,我们会针对每个孩子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点制定救助计划,从交朋友开始建立情感交流、心理辅导、用爱引导、建立信任。”这位负责人介绍。
小直出生于偏远山区,自小听着村里人到大城市打工挣钱改变命运的故事长大。16岁那年,辍学在家的他不顾家人反对,独自一人偷偷到上海打工。可身无一技之长的他很快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正当小直在街头流浪时,杨浦救助站巡查人员将他带回了救助中心。在体检时工作人员还发现,小直之前在街上被车撞伤导致左腿轻微骨折,中心一边安排他养伤,一边安排社工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几个月后,小直登上了返乡的列车。
对小直的救助,得益于救助中心拥有一支联合救助巡查服务队伍。据介绍,救助中心建立了联勤巡逻机制,组建了一支由区民政、公安、城管组成的“三合一”救助服务队。通过街面区域全覆盖的24小时不间断巡查,确保流浪未成年儿童及时被发现、及时得到救助。对困境儿童的救助,依靠救助中心一家之力远远不够,杨浦区还建立起越来越广的救助“朋友圈”。
救助中心率先建立起救助管理进社区工作机制,积极发挥街道、居委会和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在12个街道设立救助咨询服务站,在301个居委会培养了一批救助管理志愿者,以中心为圆心,编织困境儿童保护网,确保孩子们及时得到救助。“家庭突发变故往往容易导致孩子们陷入困境,依托网格覆盖,我们能够开展主动救助,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中心工作人员们都怀揣着这样一份责任感。
除了政府兜底,中心里还活跃着一群由复旦大学等高校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他们有的给孩子们当家教,辅导学习,有的帮助他们培养兴趣爱好。每逢寒暑假,救助中心举办的各种活动中都能看见志愿者们的身影,他们用蓬勃的朝气感染着困境儿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周渊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