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1.6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上海市统计局昨天公布了上海经济“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符合预期、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显现。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新消费引领态势显著
上半年,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化困难相互交织的不利因素影响下,全市GDP同比增长5.9%,可谓来之不易。
其中,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研服务业等领先增长,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势强劲;在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幅扩大、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及汽车制造业加快生产等的带动下,上半年工业生产降幅比一季度明显收窄。
今年以来,上海首店经济、网络经济、夜间经济、外来消费等新消费引领态势显著。新商品、新服务、新模式在上海总是最能被接受,新需求在上海总是最容易被激发。上半年,498家全球首店在上海开张,占到全国总数的一半;网络购物交易额增长29.8%。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显示,最终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1%。上半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8.4%,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是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研究者介绍,虽然还未有官方数据发布,但据业内专家测算,上海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早已超过70%。
消费需求旺的背后,就业形势保持了稳定,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8.54万个,比去年同期增加0.80万个。截至6月底,全市就业人数为1015.62万,同比增加约12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18.77万,同比减少0.86万。与此同时,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比全市GDP增速高0.1个百分点。
新旧动能转换之际,上海经济寻找新亮点
观察今年以来的上海经济,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汽车”。
汽车是上海传统支柱产业。规模庞大、产业链超长的汽车产业,对经济影响巨大。国五车型降价促销带动汽车类商品零售额止跌回升,5月和6月当月同比分别增长5.4%和39.4%。5月和6月汽车类消费,又带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明显回暖。此外,相关研究显示,汽车产业对上海工业产值增长的直接影响在20%左右,间接影响高达40%左右。
新旧动能转换之际,上海经济正在寻找新亮点。
上半年,本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产业在外资原研药企的拉动下,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7.6%;新能源汽车产业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良好,产值增长6.7%;海洋工程装备集中交付及支线客机批量生产带动高端装备产业产值增长0.9%;智能电网产值增长14.0%,云计算增长14.8%。新兴服务业中,上半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16.9%。
市场主体积极适应消费需求升级,高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快速培育成长。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车、服务器、化学药品原药等工业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1.1%、28.7%、11.4%。
上海经济基础不断夯实,韧性强后劲足
展望未来,上海经济基础不断夯实,后劲十足。
上半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80.4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1%。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88.25亿元,增长2.1%。对此,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告诉记者,这主要还是减税降费的缘故。
“虽然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形成较大收入压力,但减税降费同时减轻了企业成本、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举措,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扩大供给,刺激消费,鼓励投资,增加就业,稳定经济。”胡怡建表示,“其目的在于以牺牲短期财政利益,来换取未来财政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全市工业投资已连续1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中长期工业经济增长后劲可期。制造业投资领先增长,同比增长29.3%。其中,六个重点工业行业投资增长34.9%,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54.9%、46.0%和62.4%。
本市扩大开放措施加快落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稳定和提振了外商投资预期。上半年,全市新设外资合同项目数和合同金额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9.2%和6.3%。上半年,实到外资同比增长13.9%。其中,服务业实到外资增长17.4%。上半年,全市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3家、外资研发中心8家。截至6月底,本市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93家、外资研发中心449家,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鸣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