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大场镇在9个居民小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为每户居民分别配备垃圾二维码,“一户一码”,垃圾贴上唯一的二维码身份证,通过App扫描便能全程追溯每袋垃圾的去向,可回收的垃圾则有一只“小黄狗”负责“吃掉”,居民还能直接得到奖励。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高纯度”的再生资源是怎样炼成的?在前天揭牌成立的嘉定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就会找到答案。
塑料瓶去掉瓶盖、标签再打包
一辆车身贴着“两网融合回收车”的车辆进入后,要先经过地磅称重,然后到卸货区域卸下收来的可回收垃圾,简单分类后进入各自的操作区。
为了满足下游的资源化利用企业的进场标准,可回收垃圾分拣阶段就要保证“高纯度”。上海城投环境集团资源利用分公司负责人邱铤介绍,进入分拣流水线的透明塑料瓶会由工作人员去掉瓶盖、标签后,再进行打包。塑料油桶因额外需要去油处理,不能混入其中。书本、报纸、纸箱也要分开放,书本有胶有线,要进行拆装,报纸需脱墨。接着,分拣完毕的可回收物由叉车推入全自动打包机,被压缩成一个一立方米左右的“积木”,再放入堆垛区,等待运往有资质的末端处置企业,最终实现变废为宝。目前,中心日均处理量8吨左右,设计能力为日均70吨。
▲嘉定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流水线可实现全品类“兜底”回收。本报记者史博臻摄
据了解,这里是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后建成的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实行全品类“兜底”回收处理。所谓全品类“兜底”回收,是指除了高附加值的可回收物,低附加值的也会回收,覆盖“玻、金、塑、纸、衣”。在嘉定区试点的基础上,上海城投将加快推进宝山区联谊路等大型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建设,使之具备各类可回收物的分类打包、转运、暂存、精分拣、码头吊装、水陆运输等功能。
明码标价,提供免费上门服务
目前,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的“货源”大部分来自“再生资源两网融合”可回收物示范点,由专人进行收运。位于叶城路上的爱里舍小区,就是示范点之一。
这是一个半封闭空间,约40平方米,室外设有干湿垃圾临时放置点,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及绿化垃圾临时堆放点,以及可回收物临时储存点。室内放置多个置物架,分门别类地摆放着纸质回收物、废旧电器、衣物等。电子屏幕清楚罗列了可回收物的品类和对应价格,包括黄板纸、牛奶盒、废报纸、废塑料、废衣物、易拉罐等10类,价格会随着末端处置回收价的变动进行调整,做到完全公开透明。过磅使用的蓝牙电子秤其实是一套可回收物系统,具备定位功能,可追溯来源、可追查去向。交易结束后,居民会收到一张小票,上面标明品类、重量、价格。
示范点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胃王”,承纳着700多户小区居民日均产生的100多公斤可回收物。自去年9月运营以来,很多婆婆妈妈成了常客,拎着一捆废纸板、一袋塑料瓶去示范点变卖废品,不仅勤俭持家,更是一种公益行动。如果数量比较大,打电话给回收员还能提供免费上门服务。
据介绍,今年底前,示范点要覆盖嘉定558个小区、441家党政机关,截至目前,已布设12个街道548个居民小区,签约企事业单位390家。
作者:本报记者 史博臻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