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域相对广阔,居住较分散,若撤掉门前的垃圾桶,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绝非易事。但记者在崇明区新村乡新中村采访时发现,一年不到,村民们都已找到“两定”投放的正确“打开姿势”。
生产三队的69岁村民陈婉蓝,提着一大桶新剥下的蚕豆壳,稍显吃力地走到距家100多米的定时定点投放点,往湿垃圾桶里倾倒后,她请驻守在点位的志愿者蔡学明帮忙,把埋在豆壳中的三个纸巾团翻出来丢进干垃圾桶。“今天干垃圾不多,一个桶就拎过来了,但里面有几样干垃圾我心里是有数的。”她笑着说,“从去年8月到现在,我家一直得的是五角星,分得不错的,从没得过三角形,分好拎到这边扔。”
村民陆玩珍双手抱着一篮子豆壳,右手捏着一条胶带的纸圈。走到家附近的“两定”投放点,她先将豆壳倒进湿垃圾桶,再把纸圈单独扔进干垃圾桶。“拿掉家里的垃圾桶后,我只用了两个月就适应了。儿子和女儿在外工作,假日回家如果不分类垃圾,我要骂他们的,现在他们都分。”
95岁的李桂英阿婆,虽然有些驼背,但坚持自己拎着垃圾,小步挪到50米外的定时定点投放点。由于年纪大,她始终分不清四色垃圾桶,志愿者赶忙上前接过老人的垃圾帮忙分投。还有村民骑电瓶车或推着自行车到定时定点投放点扔垃圾……
今年7月1日即将推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本市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目前看来,定时定点投放是控制垃圾源头分类质量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不可否认,无论在城区还是农村地区,撤桶、“两定”投放都会给市民生活带来一些不方便,但垃圾分类没有旁观者,都有责任,况且已有很多人在努力,实践出好效果。基层和职能部门应和居民深入沟通,倾听、解决实际生活的困难,用合适的方式稳步提升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质量;居民也应积极参与其中,用实际行动保护共同生活的环境。
作者:李静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