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春路站别具一格的油纸伞造型消防喷淋与灯具两用装饰。本报见习记者邢千里摄
城市“第二空间”有了更多人文关怀和文化气息
本报记者昨探营轨道交通13号线二三期新站点,体验高颜值高技术,感受随处可见的温馨细节
继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伸工程之后,13号线二期、三期工程日前也顺利通过了试运营专家评审,即将投入试运营。记者昨天提前探营13号线长清路站、陈春路站、中科路站等新站点,感受到的不仅是高技术和高颜值,更有随处可见的温馨细节。
13号线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尤旭东说:“地铁已成为城市第二空间,在做好交通服务的同时,我们就是要在这里提升人文关怀和城市温度。”
每次轨道交通新段开通,都有创新和升级。尤旭东经历了13号线十年建设五次开通的全过程;这一次,他把目光首先投向盲人群体。在13号线二、三期工程的线路上,盲人和低视力人群可以通过手机音频导航前往站内各目的地。他们只需识别二维码下载专业App,通过语音方式“输入”目的地,手机就能根据目前的定位,将盲人乘客语音导航至站内任一目的地——服务中心、3号口、厕所,等等。
在各站点出入口自动扶梯的扶手上,还设有橙黄色盲文标志,内容简洁明了,只提示“几号口”这一项盲人乘客最需要的信息;凸起的盲文颗粒大小间距适中,用单指就能辨明。13号线二、三期在盲道设置上也格外用心——采用深浅色交替对比,突出地面反差,让低视力人群能够迅速发现盲道。
此外,13号线12座新车站的客服中心柜台特意设置了一小段矮柜,高度从1.1米降低到0.8米。别小看了这短短的0.3米,它可以为小朋友和坐轮椅的残障人士提供更多便利。
提及张江,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智能”“高新技术”等字眼。上海地铁结合张江高科技园区背景,特意将中科路站打造成为上海轨道交通智慧车站新地标。记者看到,车站内设置了两台可爱的智能问询服务机器人,方便解决乘客对票价、列车时刻表、换乘路线、购票帮助、配套服务设施、出入口信息和周边地标等信息的查询。在中科路站站台,原先悬挂在站台两侧的电视机容易遮挡摄像头,此次被全部取消,站台两侧格外清爽。取而代之的是四面硕大的投影屏——列车进站时,它只是透明玻璃;车辆驶离站台,它则变身为大屏幕。
13号线二、三期各座车站都萦绕着浓郁的文化气息——12个新站名一改往常的电脑字体,而是邀请陈佩秋、周慧珺、高式熊、顾振乐等12位书法名家挥毫题名。走进长清路站厅,一股淡雅的白茶香扑鼻而来,一曲带有浓浓古风的中国民乐令乘客仿佛置身展览馆。举头而望,一幅颇有《富春山居图》神韵的巨幅山水画在站厅、站点的顶部,徐徐舒展。在站厅一侧,名为“丹青长春”的长廊上展示着优秀书法作品。用尤旭东的话说:“该站是上海首个‘三觉’(视觉、听觉、嗅觉)车站。”同样充满人文气息的还有华鹏路站。记者看到,华鹏路站的站厅有一面微电影墙,由父、子、孙三代组成的小家庭每天都在“演绎”着爱的故事,令乘客的每一次路过都成为温暖的相逢。
■相关链接
即将通车试运营的轨道交通13号线二期(世博大道站-华夏中路站)和三期(华夏中路站-张江路站),全长16公里,设长清路站(出站换乘7号线)、成山路站(换乘8号线)、东明路站(换乘6号线)、华鹏路站、下南路站、北蔡站、陈春路站、莲溪路站、华夏中路站(换乘16号线)、中科路站、学林路站、张江路站共12座地下车站。至此,13号线全线累计运营线路长度将达到38公里,运营车站31座。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鸣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