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成本、人员成本、基础设备成本……银行线下网点如今面临着高企的成本压力。然而,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认为,这些传统线下网点并不会消失,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或是未来线下网点的发展趋势。在昨天的陆家嘴论坛第四场全体大会上,高校学者、业界专家围绕“普惠金融”展开热烈讨论。他们一致认为,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让普惠金融成为可能,每一个需要金融服务的人都能享受到合理的金融服务,这一天并不遥远。然而,想要切实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银行,都需针对种种挑战提出可行解决方案。
技术的“泛在化”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使用成本。新开发银行行长卡马特对此深有感触。过去六年多,印度的银行服务成本越来越低,更多的穷人也可以负担得起这项曾经被认为只能 “束之高阁”、普及度极低的服务。而低廉的成本,为印度银行业带来的是成倍增长的客户数量。
科技为传统金融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保董事长缪建民感同身受。今年以来,保险行业保费增长乏力,寿险业甚至出现了多年未见的两位数负增长。缪建民认为,新科技革命对保险商业模式和技术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科技的发展要求传统保险业转变风险管理方式。比如,通过车联网技术对汽车风险进行事先管理,运用生命科技技术对人身保险中的死亡风险、疾病风险等进行事先管理。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还为风险管理范畴的延伸提供了可能。一些小微风险在旧技术条件下无法提供保险服务,而在新技术条件下,这些小微风险也可以购买保险,比如航空延误险等。
在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峰看来,我国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着五大机遇。其一,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政府已从顶层设计上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保障。其二,已经形成的多元化、多层次机构和产品供给体系。其三,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在中国金融领域快速应用。其四,一系列政策推出,对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实施差异化监管,能激励更多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其五,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多新兴领域、新型产业对金融服务产生更大需求。
普惠金融正逢黄金机遇期,当然也需应对随之而来的种种风险。比如,普惠金融在中国落地仍面临着庞大的企业和人口数量。此外,目前普惠金融还面临融资成本高等问题。而普惠金融客户带来的违约风险也让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王嘉旖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