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带一路”意义重大,它既是通过新一轮对外开放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和再平衡的新举措,又是通过发展沿路国家拓展中国发展空间、促进地区繁荣和稳定的新战略,因此,提出后当即受各界赞誉。
对“一带一路“的各种解读
2015年全国两会上,外交部部长王毅将“一带一路”战略定位为今年外交的重点。然而,迄今为止,对“一带一路”的界定、涵盖的领域、经济效益、地理情况、国际环境、优先次序等问题亟待优化。
不少人将“一带一路”解释为是向西、向南开放,也有人强调“一带一路”是向发展中国家开放,还有人提出“‘一带一路’不是一个新的机制,而是新时期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人民日报》权威评论对此的理解也很宽泛:中亚、俄罗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优先方向,中东和东非国家是“一带一路”的交会之地,欧洲、独联体和非洲部分国家从长远看也可融入合作。
在地理位置上有着不同的解读,在内涵上也提出不同的看法。对于不少人而言,建设“一带一路”主要是发展经济,亦有一些人认为,“一带一路”的意义不仅在于拓展对外经贸关系,也在于推动与相关国家的人文交流。还有观点称,“一带一路”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项目”,它“也涉及政治”,“这一倡议必须兼顾政治与经济利益,这关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
中国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已经拥有扎实的合作基础,同时,丝绸之路意识已在各国落地生根,许多国家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有效对接。
2014年5月,哈萨克斯坦总统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在同习近平主席会谈时分别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同月,巴基斯坦总统也表示:“巴中经济走廊建设进展顺利,巴方愿为加快实施有关项目提供便利,希望双方加强电力合作。” 6月,孟加拉国总理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南亚地区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孟方愿积极参与。”
2014年3月,《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指出:“中欧加强交通运输关系潜力巨大,双方决定共同挖掘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盟政策的契合点。”6月,意大利总理访华期间认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富有创意。再度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该月的《中阿论坛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指出:“双方愿进一步推进中阿产业合作发展,特别是深化能源、金融、人力资源领域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挑战
近些年来,美日俄纷纷实施了力图主导该地区事务的战略举措,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美国新丝绸之路与TPP。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丝绸之路战略法案”。201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印度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10月,国务院将美国的中亚、南亚政策统一命名为新丝绸之路战略,并向国际伙伴通报。其主要目的是谋求在中亚地区的长期存在,控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建立由美国主导的中亚、南亚新秩序,削弱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是由美国主导、共有12个国家参与谈判的一项多边自由贸易协议,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设置高门槛限制中国加入。将使中国与周边大国关系趋向复杂,增加中国地缘政治与安全压力。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丝绸之路战略法案”。201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印度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10月,国务院将美国的中亚、南亚政策统一命名为新丝绸之路战略,并向国际伙伴通报。其主要目的是谋求在中亚地区的长期存在,控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建立由美国主导的中亚、南亚新秩序,削弱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是由美国主导、共有12个国家参与谈判的一项多边自由贸易协议,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设置高门槛限制中国加入。将使中国与周边大国关系趋向复杂,增加中国地缘政治与安全压力。
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2011年10月,普京在《欧亚地区新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日》中提出了建立欧亚联盟的构想,在欧洲和亚太地区间起桥梁作用,跟美国、欧盟和中国三大中心平起平坐。2012年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称之为欧亚经济联盟,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吉、塔、亚已表示要加入。其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存在许多重叠之处,寻找两者之间可行的契合点,这是摆在中俄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日本“丝绸之路外交”。1997年,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丝绸之路外交”战略,该战略把中亚及高加索八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并把这一地区摆在日本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位置。
2004年,日本推动设立了“中亚+日本”对话机制,其主要意图在于:在毗邻中国的地区培养“亲日国家”,形成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进口方面牵制中国,牵制上海合作组织发展。
一些亟需要论证的问题
首先,向西、向南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效益的论证有待深入。第一,向西开放,无论是经由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走向欧洲还是经由巴基斯坦走向中东,都路途遥远,沿途地理条件恶劣,人口稀少。不少文章提到向西开放沿线人口多达44个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显然是简单地把欧亚大陆人口加在一起的结果,不提具体路线。丝绸之路经济带到底有几条线路?到底有多长?途经地区的地理情况如何?建铁路成本几何?沿线两边一天行程范围内究竟有多少人口?这些需要确切答案。第二,无论走哪条线,沿途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其中不少国家行政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通关效率与营运成本。
其次,对向西开放涉及的地缘政治问题缺乏论证。向西开放的一条主线是经由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通向欧洲。俄罗斯人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一直是现实主义的,非常看重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再次,向东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在南海和东海海洋权益争端凸显的背景下,不少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戒心上升,特别是越南、菲律宾和日本对中国敌对情绪增强。这些都对我们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极为不利。
李念整合贾庆国、张蕴岭、袁新涛等观点
本文刊登于3月14日第87期文汇讲堂小报李向阳《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