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幅长7.5米、高5.5米,由16张8尺宣纸无缝拼接而成的巨幅国画——画面的前景是充满历史记忆的石库门建筑,远景是人们熟悉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黄浦江……它们交相辉映,把上海历史、现在和未来,浓缩而艺术性地铺展在人们眼前。
在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之际,巨幅国画《上海》的作者——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汪家芳,讲述了创作历程。
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来反映上海的发展和变迁,一直是汪家芳的梦想。在上海土生土长,从小住在石库门里的他,切身感受着时代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机遇。去年6月,汪家芳接到为西郊宾馆外宾接待大厅创作一幅体现上海城市风貌的中国画任务后,马上倾注全部精力投入其中。
“这么大一幅画,这么大的容量,要反映这么多内容,还有一个时空的跨越,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画家都是考验。”对于汪家芳来说,这不仅是迄今为止他所创作的最大尺幅作品,也是上海建城有史以来,以作者个人名义独立完成的最大尺幅中国画作品。更重要的是,作品所饱含的特殊意义,必须倾注其以往所有的艺术积累、艺术才情与艺术技巧——艺聚笔端。
在他看来,上海的城市文化是富于魅力的,公正包容,中外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城市的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适宜休憩的,市民是遵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经过采风、学习、查阅大量材料和反复思索后,汪家芳将红色、石库门、梧桐树、金秋、吉祥等具象物体与中国画独特的笔墨意境相融合,列为创作的关键点。选择了上海的石库门作为主线,并由此而重点刻画上海的城市发展历程、红色历史传统以及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海石库门——红色基因——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这三个基点,奠定了作品的主旋律,那就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展现时代记忆。随着创作的深入,他深切认识到,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城市,这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党的历史上诸多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的发生地。历史上的多个“第一”在此发生,许多革命先辈留下了光辉足迹。1920年,由陈望道、陈独秀、李汉俊校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上海成为当时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中心。其中,以1921年至1933年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石库门建筑里留下的革命文物最为丰富。饱含激情描摹好这些曾经与中共发展史紧密相关的石库门形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要让目睹这幅画的观众,油然而生地连接起石库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的联系,起到“红色修身,风范永传”的正能量教益。
在作品的艺术处理上,采用了重笔重彩并铺以金黄透红样式的暖色调,通过对上海城市标志性植物——梧桐树特有的金黄色的渲染,反映了上海金秋时节处处洋溢着的收获与喜庆气息,映衬出“这里是上海”的时代强音,从而彰显上海在发展进程中所体现出的人文温度、历史厚度、建设速度和发展高度,展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的城市伟岸风貌。
汪家芳说,这幅画就像一扇大门,它告诉世人,这扇大门,现在开放,过去开放,而且永远开放,它面向世界、面向大海。
加油!上海
摄影:张伊辰 张挺
剪辑:张伊辰
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