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北京冬奥会落下了帷幕,而北京冬残奥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北京的赛场上,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被称作“气氛组”。作为冬奥场馆冰丝带“气氛组”的一员,李和林用手机记录下了他在冬奥会工作的故事。
冬奥“气氛组” 声光电助力精彩比赛
李和林:我叫李和林,我是这次2022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冰丝带场馆的体育展示中方制作人。如果我现在走到一个比赛场上去,边上听到的音乐、听到的播音,现场看到的大屏幕、看到的灯光、看到的投影……带动气氛嘛,跟观众一起享受比赛,那都是我们气氛组的工作。
李和林:我1月23日到北京,当天晚上就进了闭环。在这个准备阶段,我们主要做两件事情,一个是彩排,还有一个就是,对于比赛中表演的这些项目,就是展示的项目做一个准备。
李和林:光颁奖彩排我数了一下大概就做了60多次,因为我们这个场馆一共有14场的颁奖,可能是所有场馆里面最多的,那颁奖仪式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出错误。冬奥组委给了我们一个很庞大的音乐库,这个音乐库里面有1万多首歌,我们就要跟DJ老师一起,我们要把音乐库过一下。
李和林:重点的比赛,尤其是中国运动员的这种比赛,我们能够用什么样的歌?印象最深的其实可能就是高亭宇的夺冠。在比赛之前,有一个插曲,就是冰面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些状况。制冰车当时可能是在修复冰面的过程中花了一些时间,所以导致男子500米的比赛被推迟了好几次。在这段时间里面,我们当时其实是做了很多的尝试,把这个时间给填上,因为这并不在我们的计划当中。我在耳机里面跟DJ说,我说高亭宇喜欢周杰伦,我们准备点什么。后来DJ就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放了一首周杰伦的《给我一首歌的时间》,我虽然不知道高亭宇在不在冰面上,但是这首歌我是放给他听的。然后在高亭宇夺冠的时候,在采访的时候,他专门提到了这首歌,他说,我一听到这首歌就感觉冷静下来了。
李和林:后来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我还挺高兴的,我还给DJ看,我说你看咱们选的歌多好,咱们也算是作出了一些微小的贡献。
从小就是“奥运迷” 结缘北京2008
作为此次冰丝带场馆体育展示中方制作人的李和林,其实和奥运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这个南京小伙出生于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幕后的第二天,从小就是一个奥运迷。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此后的2014南京青奥会、2020东京奥运会,以及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他都以体育展示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了奥运会当中。而李和林第一次被人们所熟知,是在去年东京奥运会的女排赛场上。根据场上形势变化,适时让《最炫民族风》《阳光总在风雨后》等音乐响起,让这位赛场“气氛担当”走红网络。
李和林:那次其实完全是我这么多年对于女排的爱吧。我想把我发自内心的这个话在现场送给她们,这是我作为体育展示工作人员的一个职责。
李和林:我本职工作是做金融的,我在日本做金融已经干了8年时间了。其实做大家所知道的东京奥运会的主持人的工作是源于我大学时候。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奥组委到我们学校来选拔的时候,当时我们就录了一段音,后来隔了很长时间告诉我入选了。那个时候我是做沙滩排球的现场主持人。
李和林:那个时候真是觉得,奥运会对于一个运动员的意义,对于国家的意义真是太大了。我们有幸站在这个赛场上,我觉得真的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情。从那以后,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面,基本上每年我都会参与几次这种比赛,然后在比赛里面或者是做导演,或者是做现场主持,或者是做主持加DJ,就是这样子的工作,我参与在里面。
李和林:这个其实是我之前比赛的工作笔记,这是我广州亚运会的工作笔记,这是当年深圳大运会的工作笔记,这是南京青奥会时的笔记,这个是有一次在日本做的比赛,当时跟我搭档的DJ,她觉得我播音做得特别好,然后给我写了明信片,还鼓励我在后面继续加油。
李和林:冬奥会这次是一个冬奥组委的朋友介绍了我,但是毕竟没有排球,任何项目对于我来说都是新的项目,我还挺担心的。毕竟对于大道速滑这个项目不是很了解,所以我补课补了不少。
李和林:对于我来说,其实很多相通的东西。因为毕竟冬奥会对于冬季选手来说,是四年一次最重要的比赛,和之前的夏季奥运会意义也是一样的。我们同样要把气氛营造好,去服务这些现场观众。
十四年奥运经历 感慨祖国变化
如果说体育运动员是赛场的主角,那么体育展示团队就是这场奥运的最佳配角,他们在幕后默默为北京冬奥会作出自己的贡献。经历过四次奥运会的李和林,对北京冬奥会有着不舍,也十分珍惜这段和伙伴们共同工作的人生经历。从2008北京奥运会开始,再回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李和林从他个人的角度,感受着奥林匹克的魅力,也见证着中国的变化和发展。
李和林:去日本已经十二三年了,也就意味着我十二三年都没有回家过年。这次好不容易人在国内,但却不能陪家人。可能那一刻心里面感受会比较复杂。不过还算好,因为我们团队成员一起,还把房间装饰了一下。
李和林:回想起今年过年我是在闭环的这个房间里面过的,是跟我冬奥会的同事一起过的,我们觉得还是很难忘的,大家心都是朝一起去的,就是为了这个冬奥会能够做好。所以这次真的很感激这个团队,冬奥会结束以后,很多成员到最后都哭了。我们当时说的一句话就是,也许这辈子我们很多团队同事都不会再相见了,但是我们有缘分在这里一起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
李和林:2008年第一次的时候,在奥运会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试图回忆那段时光,找回那段回忆。这次去北京其实有一种找回青春的感觉。
李和林:2008年来看奥运开幕式的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很想跟家人分享自己开心的时刻,但是那个时候是不可能的。这次不一样了,这就是变化。
李和林:有的时候在想,如果没有去北京上大学,如果没有参加北京奥运会,没有那段经历的话,现在我会在哪里,很大概率我不可能跟北京冬奥会有任何关系了。
李和林:其实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从体育展示的角度来说,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体育展示。所以那次奥运会我们基本上是被外籍团队所带着走,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放他们的外国音乐,他们用他们大量的外文播音,来填充整个北京奥运会的比赛。但是这次回到北京做冬奥会的时候,我觉得更自信了。
李和林: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面,不光是我,许许多多的人都从事着体育展示的工作,或者有了体育展示的经验,大家把自己在十几年里面的积累用在了这次北京冬奥会上。我们让赛场里面响起了很多中文歌曲,我们能够在现场呈现用48台投影仪做投影秀,在赛场上呈现了一幅中国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高铁的元素,看到故宫的元素,我们要把文化呈现在世界的舞台上。我觉得这其实就是我们的民族自信提高了,我们的气氛由我们自己来创造。
奥运中的文化自信 赛场上的中国“气氛”
像奥运会这样的赛事,是去现场看还是在家看直播效果更好?虽然直播的视角更多,但很多东西是只有现场才能充分感受。
比如赛场上的“气氛组”这么细腻和专业的表现,一定是要和运动员们、和观众们同处在一个时空下,保持心跳的同频共振,敏感地去感受和捕捉欢呼与泪水背后的情感起伏,才能做好真正的“气氛担当”。
“气氛组”是自谦的说法,正式的名字叫体育展示。就像李和林说的,体育展示这个工种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伴随的是这十几年来国力上的不断提升和文化上的逐渐自信。
有了体育展示,中国的运动员可以听着中文歌曲调整状态,场内外的中国观众也能随着熟悉的旋律一同心潮澎湃,这是体育赛场上的文化共鸣,真正的“文体两开花”,我的气氛我做主。无论是接下来的北京冬残奥会赛事,还是之后的各项国际比赛,期待在赛场上感受到更多的中国“气氛”。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夏徐寅
责任编辑:范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