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中,花样滑冰无疑是最吸引观众眼球的项目之一。提及花样滑冰,人们会想起申雪、赵宏博、羽生结弦、普鲁申科、俄罗斯诸“娃”等等一连串家喻户晓的名字,以及腾云驾雾一般急速旋转的空中跳跃。实际上,一直到18世纪,在现代花滑的诞生地欧洲,滑冰动作既没有优美的造型,也无法听闻悠扬的音乐。后世作为单、双人滑“标签”的转体跳跃,当时还未诞生。冰上跳跃之目的,仅是避开障碍,逾越树枝,跳过帽顶。究竟是什么促使滑冰向现代花滑演进,从纯粹的冰上滑行,向技术和艺术兼备之形态转变?众多答案中,兴许与足尖上的艺术——芭蕾相关。
滑冰与芭蕾在历史上的“邂逅”
早在公元前约3000年的斯堪的纳维亚,先民将牛马之骨打磨后,在前后端打孔,穿入兽皮,绑缚腿部,在冰上滑行。尽管起点早,然而从滑冰到花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13至14世纪,荷兰人为滑冰鞋安上打磨锋锐的木板铁制冰刃。到了17世纪,有记载显示,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在荷兰人那里学习了简单的滑冰技术。作为交换,查尔斯二世命人向他们传授了英国的乡村舞蹈。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掌权的年代,法国宫廷引入了滑冰。当时,芭蕾史上赫赫有名的改革家、“情节芭蕾”的旗手诺维尔曾兼任滑冰教员,培养出技艺颇佳的滑冰者。这一时期,轮滑可见于法国宫廷的大型表演之中。在我国也有冰雪运动,清朝时期是冰雪运动的黄金年代,宫廷中时常开展规模盛大的“冰嬉”活动。总的来说,一直到19世纪之前,滑冰缺乏观赏性和艺术性。现代花样滑冰似乎在等待一个转折点。
直立I字旋转
转折点出现在美国人杰克逊·海恩斯的横空出世。杰克逊·海恩斯出生于1840年代的美国纽约,早先是一位芭蕾舞者。在他生活的年代,欧洲舞团经常组建小型的演出队伍去北美大陆,其中就有一位浪漫主义芭蕾的代表人物奥地利舞蹈家范妮·埃尔斯勒。范妮·埃尔斯勒在美国演出了《吉赛尔》等剧目,风靡一时,当时华盛顿的国会议员们,甚至推迟会议时间,去观赏她的演出。以范妮·埃尔斯勒为代表的欧洲演出团体,将浪漫主义芭蕾的种子向北美播撒。
那时,尚年轻的杰克逊·海恩斯被浪漫芭蕾的艺术感染力所折服,试图将丰富多变、美轮美奂的芭蕾技术融于滑冰中。在那个时代,美国盛行“英式”滑冰方式,规范、严谨,也比较刻板。滑冰者须用冰刀在冰面上勾勒各种规定的图形。杰克逊·海恩斯结合芭蕾舞步,以优雅、自由的方式滑冰,在美国未掀起波澜。不少人认为他的表演过于剧场化,难以接受。
俄罗斯花滑选手特鲁索娃的独门绝技“蟹步”
心灰意冷的杰克逊·海恩斯背井离乡,踏上欧罗巴大陆,寻找一展拳脚的机会。他对冰刀进行了革新,将冰刃直接固定于冰鞋上,并且发明了“蹲踞转”,以及一些灵感取自芭蕾的跳跃动作。在英国、法国、瑞典,他的表演获得了热烈反响,他最终在奥地利维也纳成长为巨星。1868年,杰克逊·海恩斯在维也纳表演时,观众不敢相信,世间竟有如此优雅的滑冰表演。他的滑冰风格被誉为“国际风格”,被广为传扬。
在杰克逊·海恩斯之前,滑冰一直是“默片”,没有任何声音。杰克逊·海恩斯仿效芭蕾,将音乐赋予了这项运动。在他旅居欧洲的时期,欧洲恰好进入了华尔兹舞曲盛行的时代,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已经写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多瑙河》,诞生在杰克逊·海恩斯前往维也纳之前。杰克逊·海恩斯将华尔兹的三拍子分配到了滑冰当中,在“重拍”做出蹬冰的动作,令滑行与音乐相协调。此后,音乐变为了花滑必要的构成要素。
纽约城市芭蕾舞团演绎《天鹅湖》
与杰克逊·海恩斯珠璧交辉的革新者索尼娅·海妮亦拥有深厚的芭蕾功底。其父为培养她,邀请众多名师指导,俄罗斯著名舞蹈家塔玛拉·卡萨米纳是其中之一。塔玛拉·卡萨米纳初为俄罗斯帝国芭蕾舞团的成员,后在20世纪著名舞蹈管理者佳吉列夫创办的芭蕾舞团中任职。1924年夏慕尼第一届冬奥会,索尼娅·海妮作为赛会最年轻的选手参赛。在那届比赛中,她改革了服装,将裙子裁短到膝部以上——一如芭蕾训练的服饰,使滑冰动作拥有更大的幅度和宽度。
接受过系统芭蕾训练的索尼娅·海妮试图将芭蕾的旋转方法添加到花样滑冰之中。在索尼娅·海妮的推动下,花滑中的旋转技巧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飞跃,形成转体迅疾、中心聚拢的特点。大致在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目前常见的花样滑冰旋转动作已然发展成型。有趣的是,退役后的索尼娅·海妮成为了一名好莱坞影星,她主演的冰雪主题电影,在上世纪30年代上映于上海,引发了一股溜冰热潮。
冰场上续写优雅的舞蹈诗篇
杰克逊·海恩斯第一个将芭蕾动作带入到滑冰场,后世纷纷效仿,汲取芭蕾的灵感。熟悉芭蕾的观众每每能在花滑比赛之中看到似曾相识的动作细节。例如阿克塞尔跳,这一难度极高的跳跃步伐,与芭蕾中的巴斯克跳,如出一辙。两种跳跃均以单脚起跳,花滑浮足弯曲收拢,芭蕾的动作腿形成三角形态;凌空时,臂膀向躯干中央抱拢。区别在于,借助于水平滑行加速,花滑在空中转体更急,圈数更多。这一难度极高、向来无人能完成的阿克塞尔4周跳,近来已被日本选手羽生结弦在训练场上“解锁”。但很遗憾,在本届冬奥会上,羽生结弦在自由滑比赛中做这个动作落地时摔倒。
日本选手羽生结弦的标志动作之一“鲍步下腰”
芭蕾的腿部技术繁复多变,且注重向外旋拧。比赛中,屡屡能看到选手的滑行步伐,脚尖向两侧打开,产生与芭蕾舞异曲同工的身体姿态。花滑中的“大一字步”“蟹步”以及“鲍步”等,都能在芭蕾中找到对应的“脚位”。谈及“蟹步”,当数俄罗斯运动员特鲁索娃展现的技术水准最高,她身体后倾的幅度几乎贴近地面,拥有着叹为观止的冰上控制能力。
花滑节目大致可分为跳跃、旋转和滑行步伐三类,动作层面获得相应分数之外,还有审美层面的艺术评判。根据国际滑联对于花滑技术动作优劣的标准,一个完整出色的跳跃动作必须具有“线条延长,非常好的腾空高度,具备上佳的动作姿态。”这背后体现了对轻盈优美风格的审美价值取向。
轻盈优美的审美,与杰克逊·海恩斯相关。在他之前,花滑的技巧,常被视作杂耍,与如今潇洒的身法和姿态无甚关联。将视线转回到杰克逊·海恩斯活跃的年代里,彼时浪漫主义芭蕾攀上了最高峰,影响力空前。芭蕾从宫廷社交舞蹈和歌剧插舞之中脱胎换骨,形成飘逸优美的审美旨趣。浪漫芭蕾的巅峰作品《仙女》《吉赛尔》掀起“白裙芭蕾”的艺术潮流,收获了无数拥趸。杰克逊·海恩斯将芭蕾动作与滑冰技巧相互糅合之时,自然而然地,把浪漫芭蕾优美自如的风格嵌入了花滑之中。如今,观众透过动作是否轻飘舒展,大致可判断出花样滑冰选手的水准。
与优雅轻盈的审美共同被纳入花滑审美的,还有芭蕾中对身体美学的追求,以及富于几何性的动作造型特点。观赏花滑比赛,即使最简单的滑行步伐,选手也展现挺拔的体态,浮足膝盖尽量伸直,四肢向外舒展。令人联想到芭蕾中制定的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身体美学规范。而诸如燕式滑行、阿拉贝斯等花滑的姿态,则源自于芭蕾对动作造型几何性的追求。众所周知,芭蕾的身体美学扎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宫廷。宫廷贵族自信昂扬的姿态,造就了舞蹈中直立向上的形态。此外,当时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宫廷舞蹈教师,推崇几何,重视比例,认为几何是神的语言,在舞蹈中表现出精准的几何造型,即是与神沟通。
卡米拉·瓦里耶娃的舞姿,她被誉为“冰上的芭蕾舞女孩”
19世纪下半叶,冰上运动的革新者将芭蕾舞自文艺复兴起始,长久以来积蕴形成的深厚审美积淀,嫁接到了花样滑冰之中。恰恰因为融入了芭蕾,冰上的滑行动作有了“美”的升华。借助芭蕾美学,滑冰具有了艺术审美的属性,拉开了与生活中普通动作的“审美距离”。对比速滑,为了追求速度,压低重心,收缩臂展,以减少空气阻力。花样滑冰之中,支配身体动作的是如康德所言的“无功利的目的性”。许多惊险跳跃的开端,皆有类似芭蕾舞扩展双臂的动作;落地时则会保持芭蕾“阿拉贝斯”的几何性造型姿态,线条纤长,舞姿优美。在旋转动作中,即便转速达到每秒5至7圈,花滑选手依旧会尽力维持规范的身体姿态,若有偏差,便难以勾勒出精巧的几何性造型。2004年加拿大世锦赛之中获得双人滑金牌的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他们的冰上动作张弛有度,举手投足间轻松写意,富于美感。
“取法”芭蕾的冰上艺术境界
20世纪后,芭蕾与花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很多花滑运动员聘请芭蕾指导,协助编排成套动作。前苏联著名的花滑教练巴哈莫娃曾说,提高芭蕾的水平对于花样滑冰教练和运动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芭蕾与花滑两者越趋越近,以至于出现了花滑与芭蕾两个领域,皆拥有顶尖造诣的运动员和艺术家。
凯瑟琳·希里即是其中之一。在维也纳国家芭蕾舞团,她曾与有着“世纪舞神”之美誉的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搭档表演《胡桃夹子》。舞台上,凯瑟琳·希里的舞蹈风格灵动优美,挥洒自如。冰场上,凯瑟琳·希里善于运用长期芭蕾训练造就的出色柔韧性,她的“开腿跳”伸展幅度和凌空高度令人咋舌,芭蕾剧目和精彩片段,成了她信手拈来,创排花滑节目的灵感之源。与凯瑟琳·希里类似,美籍华裔选手陈巍近年获得了多个世界冠军头衔,并在北京冬奥会获得金牌,成为美国男子花样滑冰无可争议的“男一号”。这位世界冠军,在剧场和冰场都取得了成功。陈巍曾在美国西方芭蕾舞学校学习六年芭蕾,与美国西方芭蕾舞团的优秀舞者合作,表演过《胡桃夹子》《睡美人》等柴可夫斯基作曲的经典芭蕾舞剧。他的花滑节目优雅自如,充满了芭蕾语汇。
上海芭蕾舞团《茶花女》
借用芭蕾主题创排而成的花滑节目屡见不鲜。譬如,前乌克兰著名运动员奥克萨娜·巴尤尔在1994年冬奥会上表演的《天鹅》。节目改编自20世纪著名编导米歇尔·福金创作的《天鹅之死》。甫一出场,冰上的碎步如同芭蕾舞伶的足尖舞步,在圣桑柔美的旋律之中,优雅的手臂动作,楚楚可怜的神态,宛如芭蕾巨星巴甫洛娃现身于冰场。再如艾琳娜·扎吉特瓦在平昌冬奥会中表演的《天鹅湖》,采用柴可夫斯基的经典交响乐,开场时伏地的天鹅造型,立刻将人们带到了天鹅湖畔,想到了美丽的天鹅公主奥杰塔。凭借优异的表现,艾琳娜·扎吉特瓦获得了平昌冬奥会的冠军。除了最负盛名的《天鹅湖》以外,芭蕾舞剧《堂吉诃德》《卡门》《吉赛尔》《葛贝利亚》《睡美人》《舞姬》等,均被不断改编为花滑节目。
将芭蕾题材推向艺术层面全新高度的是俄罗斯“冰王子”普鲁申科。他的花滑节目《致敬尼金斯基》被奉为经典。普鲁申科的教练为这一节目,特意邀请马林斯基剧院的编舞家创排,几番修改磨砺,才将作品完成。尼金斯基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围绕他的话题至今未断。《致敬尼金斯基》之中,普鲁申科的滑冰动作结合了尼金斯基生平经典剧目《天方夜谭》《玫瑰花精》《牧神的午后》。尤其尼金斯基的编导处女座《牧神的午后》,其中那个划时代的侧身前行之姿态,由普鲁申科再现于洁白的冰场上,依然显得独一无二。节目音乐由三个不同的曲目与《天方夜谭》的部分段落合成。时而缥缈,时而振奋的旋律,似乎是艺术家心理的写照。尼金斯基在世时以完美的跳跃和旋转著称。冰场上技术娴熟的普鲁申科是演绎这位舞蹈家辉煌技术的绝佳人选。短短4分半的自由滑节目,观众似乎能看到尼金斯基光辉灿烂的舞台生涯,以及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幕后人生。这一作品达到了艺术性、技术性的高度统一,曾在俄罗斯锦标赛之中,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全满分,成其为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经典。
中国双人滑选手韩聪和隋文静的“后外螺旋线”
花滑与芭蕾的发展历程存续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芭蕾中玛丽·塔里奥尼破天荒立上足尖,在服饰上的改革家是玛丽·卡玛戈,她去除了累赘的厚裙和高跟鞋;在花样滑冰之中,杰克逊·海恩斯们革新了冰刀鞋,糅合芭蕾动作,由索尼娅·海妮首次完成了对繁琐服饰的改革。玛丽·塔里奥尼技术革新的目的,为表现仙女幽灵的浪漫风格,足尖技术确立,奠定了芭蕾舞“足尖艺术”之地位。而花样滑冰,通过冰刀鞋的改进,滑冰者拥有了广阔的冰上动作自由度,高超的技巧加之艺术性的融入,令花滑成了如今这般风靡全球的“刀刃之舞”。未来,芭蕾与花滑,竞技与艺术之间,这段不解之缘还将续写下去,带给观众更多惊叹和精彩的瞬间。
作者:林圣(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