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中国选手闫文港以总成绩4分01秒77拿下铜牌,为中国代表团实现了在钢架雪车项目上的奖牌突破。
对于绝大部分观众来说,钢架雪车都是一个很“新奇”且好看的项目。最高时速达到130公里,头部几乎贴近里面,加上又是典型的“肉包铁”,怎么看都是一个“玩命”的项目。
但在昨天夺牌后,闫文港在接受采访时却说:“大家觉得钢架雪车可能蛮危险的,但其实通过很多次训练,这个项目不会危险,我们都非常享受赛道。”
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或许这真的不是在“凡尔赛”,而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目前全球关于钢架雪车的科学研究成果数量与其他项目一比简直不值一提,并且主要集中在起跑阶段。其首要原因就是可研究的样本数量不多。美国西北大学的机械工程师蒂莫西 · 魏博士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钢架雪车运动员在每次过弯时都要承受4到5个G的压力,每天训练最多也就两到三次,每年在赛道上累积的训练时长不过几个小时。因此,钢架雪车的运行逻辑非常难以研究,但对于一项竞速赛事来说,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又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如今的运动员基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靠经验在提高成绩,因为“当你的脸朝向冰面时,你可能很难知道调整脚的位置或在雪车上上下滑动是否真的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钢架雪车的特性,让运动员放弃在冰上对自己命运的完全掌控。" 尽管它看起来非常疯狂,但从很多方面来看,它是滑行运动中最安全的,这有点矛盾,因为你几乎没有转向控制。" 魏博士说。" 在这些极限运动中,过度驾驶往往会导致撞车。"
作者:郭超豪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赵征南 图/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