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林匹克的历史长河中,办赛场馆华而不实的“白象”现象,曾是长期困扰东道主的难题。直到2014年,国际奥委会颁布《奥林匹克2020议程》,申办奥运应“关注可持续性和遗产”成为重要的改革议题。
奥运遗产是实现奥运会愿景的结果,包含所有通过举办奥运会,为公众、城市和区域发展以及奥林匹克运动创造或加速带来的长期收益。看得见、摸得着的奥运场馆,正是最直接的奥运遗产。作为首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如何实现场馆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一道必答题。
在11日召开的国际奥委会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围绕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等七大领域,收录44个典型遗产案例,其中就包括13个场馆遗产案例。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场馆,提前谋划后续利用,北京冬奥会优质的场馆遗产,已成为践行奥林匹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典范,为未来举办奥运赛事的城市贡献中国智慧。
拓展功能,双奥场馆冬夏“兼项”
冬奥会的赛场上,不乏平野步梦这样身兼夏奥项目的全能型选手。在北京冬奥会12座竞赛场馆中,也有国家游泳中心、首都体育馆、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等四座曾经服务过2008年夏奥会的双奥场馆。
曾在2008年闪耀世界的国家游泳中心,无疑是双奥场馆的代表作。从“水立方”变身为“冰立方”,来自全球的优秀冰壶选手,在曾经举办顶级游泳赛事的场馆里展开巅峰较量。为了实现这次华丽转身,场馆通过架空结构的转换,将原有游泳池区域变成冰壶场地,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这一转换模式,使得国家体育中心兼具承办水上赛事和冰上赛事的双重功能,其转换材料亦可重复利用,大幅降低了后期的拆除改造成本。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表示,“水冰自由转换之间,是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结合的典范,也充分彰显了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相比“水立方”,始建于1968年的首都体育馆拥有更深厚的历史底蕴。2008年北京夏奥会,中国女排曾在这里留下遗憾和泪水。时隔十四载,中国冰雪健儿在同一片场地追逐奥林匹克的荣光,首个比赛日就由短道速滑队在此夺得中国代表团首金。为承办备受瞩目的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首体在改造过程中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既通过保持外貌以保留人们对场馆的美好记忆,同时又广泛采用高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技术,以冬奥会为契机,让这座“常青树”场馆焕发新的活力。
“对原有体育场馆的改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利用,而是在功能上进行拓展,既保留原有功能,又注入新的冬季运动的使用功能。”刘玉民介绍说,“两项功能并存,极大地提升了场馆的适用性。本届冬奥会最大程度使用2008年夏奥会的场馆遗产,是可持续理念的重要体现。”
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后续利用
充分挖潜原有场馆的同时,对于新建场馆的赛后开放利用,北京冬奥会从筹备之初就“未雨绸缪”。北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表示,“所有场馆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赛后利用。围绕全民共享和综合利用两大理念,统筹规划、同步设计,有效降低成本。”
当谷爱凌以超越极限的一跳改写中国冰雪运动历史时,见证冠军时刻的首钢滑雪大跳台也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高耸的巨型冷却塔、颇具“赛博朋克”感的废弃炼钢设施……这座由百年钢铁厂改建的场馆,以别具一格的工业元素,引得奥运选手们惊叹不已。
作为冬奥会历史上首个赛后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为赛后制订了打造运动乐园和专业场地的综合利用方案。未来,这里将开展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从冬季冰雪乐园到夏季户外天地,为更多市民提供贯穿四季的运动乐趣。同时,场馆还将搭建商业文化活动平台,承接体育赛事和专业训练,带动首钢园区乃至京西地区体育经济社会多元发展,助力打造新时代城市复兴新地标。“首钢滑雪大跳台将成为冬奥会留下的重要遗产。”李森表示,“它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以及工业区复兴的范本。”
除了被誉为“雪飞天”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新建于延庆区的“雪飞燕”和张家口赛区的“雪如意”,同样在建设之初就通过为各类使用方式预留条件,为场馆赛后可持续运营奠定了基础。
完成冬奥会办赛任务之后,“雪飞燕”高山滑雪中心就将一年四季面向大众开放。通过打造世界一流的比赛和训练基地、国内一流的山地户外运动中心、国内领先的大众冰雪和户外运动体验基地,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为延庆区的特色体育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增添动力。
而被称为“雪如意”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不仅是我国首个跳台滑雪场馆,还外具有世界上最长的滑雪赛道。冬奥会落幕后,这座世界顶级的专业场馆不仅将继续服务于竞技体育,还将建立奥运博物馆、开设自然教育营地,实现多业态相融的利用模式。有意思的是,在非雪季,“雪如意”的看台区将变身标准足球场,场馆其他区域也将建设多类型的球类场地,形成覆盖全民、全季、全时、全域的休闲运动胜地。
国际奥委会品牌和可持续发展总监玛丽·萨鲁瓦认为,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利用模式为未来的奥运会提供了借鉴经验,也为场馆长期运行提供了方案,“所有冬奥场馆都有多种用途,可以办比赛、训练,也可以办文化活动,一些还可以冬夏两用。场馆功能针对不同人群、涵盖多种活动,我相信一定可以得到长期使用”。
作者:谷苗
编辑:陈海翔
责任编辑: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