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张嘉豪是通过微信语音通话完成的。他在“闭环”外,作为解说嘉宾评论单板坡障决赛;而我在“闭环”内,采访这场对中国冰雪运动意义重大的一战。
采访时距离决赛结束已过去四个小时。我刚刚结束采访工作,而他还没从激动的情绪中完全走出。“这场比赛实在太精彩了。不仅因为小鸣比得出色,更因为竞争太激烈了。决赛12个人里,有6个人曾在训练中做出过1800,所有人都会1620!”谈起比赛,张嘉豪滔滔不绝。在闭环外的国人里,他绝对是最有资格评论这场决赛的人之一。甚至,张嘉豪是比苏翊鸣更早“出圈”的单板坡障选手。
去年9月,这位26岁的北京小伙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踏上争取北京冬奥会参赛资格之路,他没有体制和团队的呵护,独自一人奔往寻找冬天与机会的旅途。张嘉豪在南美洲获得了一些成绩,距离冬奥会近了一些,一部名为《一个人的冬奥梦》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让更多人知道了张嘉豪,这份与众不同的热情与难以想象的困难打动了旁人。
真实的困难比视频记录得更多。“最大困难是不确定性。因为疫情的关系,签证申请的过程特别麻烦。比赛也不确定办不办。动不动一封城,什么都干不了。”独自上路的张嘉豪无法摆脱孤独感,“晚上的时候,或是特别无助的时候,就会孤独。那就只能给国内的朋友们打电话聊天,还好,我是一位爱说话的人。”
先去南美比赛是为了避开欧洲选手,这样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争取到更多的积分,张嘉豪丝毫不莽,甚至算得很细。但结束南美赛季转战欧洲,他比砸了。时间和积分都不够,也无法参加级别更高的世界杯,张嘉豪大大方方宣布自己竞争失败。“我从没想过值与不值。我不觉得为这次付出了什么代价。整个在做的过程,就是享受,就是幸运。”
张嘉豪与苏翊鸣,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小栓子从小上雪,早早就立下转职业的决定,而张嘉豪17岁才第一次接触滑雪,入门过晚让他难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张嘉豪坦言,自己也做过“如果早些与单板相遇”的假设,“但早十年,说不定连场地都没有。就算有,也有可能那时候的我根本不喜欢滑雪。只有此时此刻的自己,才是最好的状态。”
在爱上滑雪前,张嘉豪是一位面包师,“面包师是我,运动员也是我,现在做解说的还是我。我从始至终跟着内心走。这次争取奥运资格,就是为了心中纯粹的理想。这也是我特别自豪的一点,能为纯粹的理想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没有任何后悔。”
关于未来,张嘉豪没有做太多的设想,“滑雪我会一直去滑,我想滑遍全世界的雪山,更想通过我的经历,传递给更多有热爱有梦想的孩子,告诉他们,有梦想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在不经意间,张嘉豪与苏翊鸣达成了一致。站上奥运会的领奖台后,苏翊鸣说:“我想对所有热爱单板滑雪的人说,永远别放弃梦想。其实我早就有这个梦,没想到今天真正实现了。我一直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达成这个目标。”
一个人的梦想,才能点燃一群人的梦想。中国滑雪,需要苏翊鸣,也需要张嘉豪,需要这些相信梦想并为之努力的人。
作者:沈雷
编辑:刘畅
责任编辑:沈雷
图片: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