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上午,全市36家单位的660名负责人来到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现场摆摊,处理代表建议,接受代表咨询。现场热火朝天,气氛热烈,各单位共接待代表566人次,现场办理代表建议15件,回答代表口头咨询303项。最多的一家单位共接受56人次的代表问询。推进垃圾分类、共享单车精细化管理、71路公交专用道、店招设置、住房等民生问题都成为咨询热点。
湿垃圾处理将更加市场化,分类垃圾将有财政补贴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表决通过,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各项细节都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我特别关注湿垃圾处理出路问题,民营企业手中不少好技术、好模式还没能参与进来。”市人大代表张正权直奔市绿化市容局的摊位,开门见山抛出自己的建议——希望上海在布局湿垃圾末端处置设施时,充分考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根据张正权的观察,在各类生活垃圾中,上海的湿垃圾处理依旧是一大“痛点”,其中就包括末端处置能力不足,且处置后的产品出路也很狭窄。“我跑了几家湿垃圾处理中心,他们用的技术大多是厌氧发酵,在效率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他建议,政府在布局垃圾处理设施时,可以引入更多市场化力量,“有些民营企业手里有好技术,如果加入进来,会大幅提升湿垃圾处理能力。”对此,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当场回应:上海在垃圾处理项目上已采用招投标方式,未来发展会更加市场化。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工程,厉蕾代表认为应有相应的财政支持计划,尤其在推进分类之初,在政策导向上激励居民积极参与。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答复,目前已和市发改委等部门接洽、申请,具体的财政支持方案将在春节后发布;今后,在推动基层的垃圾分类工作时,不仅仅是压担子、压任务、提要求,还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用智能手环监测孩子们的睡眠数据
教育问题始终是代表们的关注重点,市教委共接待了30人次代表的咨询。封东来代表向市教委建议利用智能手环监测孩子们的睡眠数据,“保证小学生每天睡10小时、初中生每天睡9小时、高中生每天睡8小时,实行起来似乎有些难;有了手环监测,有没有减负,一看便知。”
这些睡眠时间都是2007年我国为增强青少年体质而确定的“国标”。但现实中,上海市中学生的睡眠状况却远未达标。近期的调研显示,上海超半数未成年人每天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不足1小时,大多数未成年人存在睡眠不足、体锻不足和闲暇不足的问题;仅有34.6%的小学生睡眠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26.8%的初中生睡眠时间在9小时及以上,27%的高中生睡眠时间在8小时及以上。孩子们睡眠时间不足,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应付繁重的作业。
封东来建议,利用智能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技术,设立中学生睡眠数据库,由教育局直接在网上收集,实施有效监控,对于睡眠状况恶劣的学校或班级,及时警告;各校采取校长和年级主任负责制,根据教育部门的数据,随时提醒老师。“市教委不光从睡眠时间上监控,还要治本,加强全面综合治理,逐步降低各类考试题量,增加课堂效率,真正减负,遏制“剧场效应”“题海战术”“重成绩不重教育”“培养没有灵魂的刷题机器人”等乱象。市教委现场做好记录并回应,将会考虑这一建议,进一步调研并改善中小学生睡眠情况。
避免店招“千街一面”,“因街施策”出台专属设计导则
很多代表、委员都关注到部分街面商业店招高度雷同的现象,对“千街一面”“千店同招”提出质疑。市人大代表孙慧就是其中一位。她带着疑问来到店招的管理部门——市绿化市容局的摊位前咨询。“很多街上的店招样式、颜色和字体等高度相似,灰灰的色调既不美观也不能体现商店和街区特色,有特色的连锁店也没了风格和辨识度。市容市貌管理需要规范,但如何规范?哪些需按标准统一?哪些又可以留给企业让其自主操作,以保障文化和商业的多样性、个性化?”
对此,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景观管理处处长丁勤华解释,到目前为止,本市市区两级都没有要求统一店招的文件。近几年,全市确实在整治店招,但总体趋势是一边整治陈旧隐患店招,一边全面提升店招品质,在保证城市安全环境基础上,使得商店招牌与街道文化风貌、街区区域特征、商家经营物品等和谐,凸显区域文化、街区文化、建筑文化、商业品牌个性和美学表达等。
目前,市绿化市容局已出台户外招牌设置指南、设计导则等文件;在各区建设示范道路,邀请社会各领域专家建言店招设置;在全市评选最美、最有个性店招等。“上海店招面广、量多,共有约30多万块,管理有难度;店招频繁变动,要求所有店招既安全、又艺术,且与商业融合,需要过程。”丁勤华表示,可能是部分基层管理者求速度而简单操作,导致店招雷同;接下来,除了加强培训、指导街镇管理人员外,市绿化市容局还将联合各方,尽快为城市每条街的店招都做一个设计导则,“因街施策”。
今年编制相关建设规划,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市人大代表沈铱多次前往位于川沙的联系点调研。她发现,一些川沙农民的居住情况让人揪心。现场,她与市住建委的相关负责人沟通了很久。“不仅是市区居民面临住房紧张的问题,一些家里困难的农村居民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沈铱曾到过浦东六团镇调研,看到一家六口人挤在42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两层窄楼,再加一个小小阁楼。“那家的大儿子已28岁,到了结婚年纪,却始终受困于住房问题,对象也没有着落。眼看小儿子也快18岁了,住房问题更加严峻了。市里有没有什么政策可以解决这家人的住房问题?”
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回应,今年,本市将全面完成相关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届时,农民的集中居住用地将得以解决,告别有资格却没有地建房的现象,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记者看到,咨询最后,代表们和各部门负责人都会互加微信,互留电话,以备后续追踪事件办理进度等。
作者:李静 唐玮婕 祝越 王嘉旖
编辑:朱伟 孙华 孔韬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