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生“减负”获得感、防止青少年沉迷“吃鸡”游戏、增加学生课外锻炼时间……两会期间,各类跟教育有关的话题都倍受关注。也有不少代表委员建议给中小学生“加课”:急救课、生活课、地球科学、劳动教育……你支持吗?
急救课提高学生自救互救能力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但青少年儿童因缺乏科学、系统的安全教育而导致的意外伤害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急救专家提醒,急救措施得当,很多意外伤害死亡都是可以避免的。”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住青全国政协委员李莉娟表示。
李莉娟建议,应在学校安全健康教育课程中,通过政府从医院购买急救课程,聘请医务专业人员为中小学生教授自救互救知识,如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法、烫伤救助的办法等等,提高中小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并且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将游泳课纳入中小学校安全教育课程或体育课程中,让学生学会游泳,学习溺水救助知识,学会自我保护,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增加生活课让孩子不再“五谷不分”
来自重庆的全国人大代表、苗绣传承人李绍玉带来了《关于在小学中学课程中增加生活课的建议》。李绍玉建议,应该开设中小学生活课,在国家层面由教育部组织专业人士编制中小学生生活课教材,并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作为中小学生毕业考核内容。衣食住行等生活常识、礼仪礼貌等观念应纳入生活课课程内容。
“衣食住行,家庭概念,礼仪礼貌自古有之,并传承深入到中国人血脉之中。”李绍玉在《建议》中建议,将礼仪和孝悌纳入生活课程中,鼓励中小学生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关爱陪伴家中老人。正确引导孩子感恩孝悌之心,规范礼仪行为,耳濡目染,口口相教。
李绍玉还注意到,有的中小学生对交通法规、住宅家居生活等常识概念感到陌生,不会做饭,不会使用家用电器,缺乏常识,不利于步入社会独立生活。她建议,将衣食住行等生活常识纳入生活课程。教导粮食种类、纺织物、交通安全法规、家庭居家常识、家庭电器和厨具使用,让中小学生从小有一个认知的概念,识五谷,分类别,知法规,晓常识。
将书法纳入语文学科中考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宋华平带来了“关于把中小学书法教学纳入考试”的提案,宋华平认为,加强书法教育,是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的重要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近年来,上海、山东、北京等地区相继把书法纳入中小学考试,然而其他很多地区的学校对书法课的开设还不够重视,书法课开设率并不高,还常被挤占挪用。具体来说,宋华平建议教育部制定统一的中小学书法教学大纲,并将书法纳入语文学科中考查。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学年在语文课考试中增加书法部分,或写小短文,或抄写、临写。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际书写能力。把学生的书法分数作为升学成绩的一部分。
加强中小学地球科学教育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科学课和地理课是地球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提出系统构建中小学地球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王训练认为,以地理学代表地球科学,难以树立地球系统的各圈层和人类圈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和地球科学常识基础。“中学阶段将地理学科划为文科,而大学阶段地理又属于理科,出现学科分类体系错误;地球科学教育内容呈现碎片化,系统性不强,缺乏整体设计,学习目标、内容与能力培养的递进性不够,难以从青少年时期培育生态文明素养;实际教学中,地理课程普遍不受师生重视,小学与初中阶段科学课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有效完成地球科学教育任务。”
王训练建议,转变地理学为地球科学的现有观念,加强中小学地球科学教育。重新整合中小学科学课程和地理课程中地球科学相关内容,构建地球科学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相契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建立劳动教育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建议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学段目标明确又有机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其中,既包括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关于劳动核心素养的说明,同时建立多元课程体系,形成“课程超市”,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个性化课程和选修课程等,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与职业教育内容纵向贯通,横向连接。小学阶段要保证开好劳动课,并在校园活动中选择安排适度、适当、适量、适合、适切的劳动内容;初中阶段应该开设“劳动技术课程+职业体验活动”;高中阶段则开设“通用技术课程+职业规划素养”。
来源:北京青年报、人民日报、青海日报等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