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凝聚态物理到量子信息、从高铁到超级计算、从“天眼”到“悟空”……在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路上,我国科技领域不断取得骄人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技术方面而不是科学方面。有些重大科技成果本质上是工程。即使是科学方面的重大成就,也往往和大科学装置有关。”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告诉记者。
袁亚湘坦言,我国在不依赖大设备、大装置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方面,与欧美科技强国仍有相当差距。“我国对技术的重视远大于对科学的重视。即使是关于科学,可能有关部门真正关心的往往是应用基础研究而不是纯基础研究。”袁亚湘说。
▲中科院院士袁亚湘
袁亚湘表示,目前,科技管理、评价等基本套用了搞工程的方式。许多部门、单位在作科技评价时常制定一个统一表格,要求不同学科的人员填写。表面看公平合理,实际却没有尊重某些学科的自然发展规律。
同时让袁亚湘感到忧虑的是,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约占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的15%,我国这一比例则严重偏低。由于纯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往往不适合组织大的团队、不宜写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通常很难得到大项目支持。
对此,袁亚湘指出,不宜把同样的指标、统一的标准用于不同学科。对数学等不适合组建国家实验室的基础学科,建议科技部根据学科特点,布局相应的经费支持形式。
“此外,应引导、鼓励我国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调整税收优惠力度,鼓励个人以及企业捐赠支持基础研究。”袁亚湘说。该建议也获得数学界诸多委员代表支持。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唐闻佳
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