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小镇青年自画像调查显示,中小城市的青年七成是月光族、三成是月欠族。
有年轻人说,喜欢用“花呗”,是因为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追求高标准、高品质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仓廪实”“衣食足”后人们的合理需求,对这样的需求,不仅不应该说三道四,而且应该加以鼓励。
也有专家表示,“未富先奢”的炫耀性非理性消费、盲目的购物崇拜确实不可取,对此,社会应加强引导,避免年轻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陷入物质主义泥沼。从消费主体来看,欧美国家消费奢侈品的都是家境殷实的中老年人,而中国则主要是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有些年轻人认为奢侈品是成功的标志,他们消费奢侈品主要是为了获得羡慕和认同,满足虚荣心。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只会带来转瞬即逝的满足感。这也是一些人成为“购物狂”的重要原因,因为满足感不久驻,所以只能不断去制造。与其这样被虚荣绑架,不如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获得真正的尊重。
看到商场展柜里的名牌包包,你会不顾口袋中所剩不多的钱款,用信用卡去追求所谓时尚与潮流吗?
许多人习惯为网红产品买单,为了追求精神愉悦,甘愿一掷千金;但更多人开始追求性价比。正如银行职员帅鑫所说:消费重要的是消费思想的升级。
专家解读青年消费观时分析,90后更愿意在小场景中为了亲密性互动去提前消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追梦要奔跑,消费要理性。
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初掀起对奢侈品的狂热到90年代回归理性消费,中间经历了二十多年。有专家预计,我国奢侈品消费从炫耀向理性的回归,同样需要十五至二十年的漫长过程。“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冷静下来,思考和借鉴国外奢侈品牌成功经验,培养该领域专业人才,打造本土奢侈品牌。”
来源:中国青年报、人民网、中新网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