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舆论对大学的排名与评价都很关注。在很多人看来,判断一所高校的强弱,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参照各类高校排行榜。但在评价指标同质化的前提下,不同版本的大学排行榜“掐架”比较激烈,同一个大学在不同的榜单里,前后相差100多名成为“常事”。
除此之外,出台大学排行榜的民间机构不断增加,各类排行榜也是花样百出。除了官方的学术型排行榜,各大民间机构还推出诸如“全国高校新生质量排行榜”“最有潜力大学排行榜”等,吸引大众眼球,引发热议。根据数据统计,世界上已公开的大学排行榜有50多种,有世界大学排名机构10多个。
外界评价,在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会起好的作用。但是,在大学排行榜的“围攻”下,高校也变得越来越被动。每年年初,各排名机构发榜的时候,也是很多学校紧张的时刻,“排名稳定还行,一旦落后很多,牵扯得因素就会很多,小到学校声誉,大到生源质量。”某高校老师告诉记者。而高校新学期工作会议,将学校排名提高多少名,甚至会成为新一年工作的硬性指标。
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认为,以这样的排行榜来评价高校水平高低并不科学客观。他进一步指出,在目前不少榜单的评价体系中,一些容易测量的指标更容易受到关注,比如论文,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大学“唯论文论英雄”。与此同时,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比如大学在人才质量培养、技术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因素就容易被忽略。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则表示,“大学排名评价大有成为办学方向‘指挥棒’的风险,影响着中国大学的发展。” 排名成了学校荣誉的重大组成部分,有些学校甚至会看排名里缺什么都就去补什么东西,被排行榜牵着鼻子走。他将大学排名的风险概括为:不严肃、不科学、不可信。
在“双一流”战役的影响下,为了削尖脑袋挤进榜单,有高校出现“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倾向,“因为教学这项指标,难以量化进行排名,导致教书育人作为高校的第一职能,反而淡化了,”某高校教授分析,“所谓一流大学,应该也是分层次、分队列的一流,不能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标准去要求所有院校,这样就陷入同质化了。无论是从大学性质,还是从大学类型来讲,用同样的指标评估所有的学校、把不同规模的学校放在一起比较,都是不科学的。”
赵继建议,应建立对高校多元化评价的标准。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结构要由“金字塔”转向“五指山”,要分类发展,分类导向,让高校得到合理的承认,从而真正推动高校的发展。
综合自齐鲁晚报、人民日报、环球网等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宣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