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细纹、除皱、祛斑……不知什么时候起,单靠涂涂抹抹已经不足以对抗岁月留下的痕迹了,爱美的人们开始寻求更高阶的解决方案——医美。
第一财经数据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互联网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显示,医美用户中59%的人群为90后,22%为80后,另有14%的00后准备“接盘”。90后女性用户希望通过医美手段让眼睛更大、鼻子更高、皮肤更加光滑水嫩;而男性用户更喜欢浓密的毛发和去皱。此外,医美用户中14%是90后男性。女生喜欢微创双眼皮、玻尿酸填充、隆鼻、吸脂、瘦脸针等,男生偏爱肉毒素除皱、植发、隆鼻等。
另一份调查表明:90后更偏爱大整,如面部脂肪填充、双眼皮、鼻综合、隆胸等;80后更偏爱抗衰,爱做的项目包括超声刀、热玛吉、肉毒素注射等;70后愿意花钱除去更明显的衰老特征,譬如爱做祛眼袋等项目。
在我国,医美的市场产值有多大呢?据报道,2017年,我国医美市场产值超过8000亿元,医美总量超过1000万例,一举超过巴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美国家。
短期培训怎能上岗?
建议:逐步取缔非专科医师的不规范执业
“和市场同步激增的,是行业对整形外科医生的需求。近些年,包括普外、骨科、烧伤、眼科、口腔科、妇产科、皮肤科等专业在内的很多医师转行学习整形外科知识,并通过短期培训就开始上岗。这些转岗来的整形医生,因为没有经过严格的专科培训,专业技能参差不齐。因而医美市场,因不规范技术操作而发生的医疗事故屡见不鲜,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极大危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带来了一份《关于建立整形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提案》,继续为规范医美市场呼吁。
其实早在几年之前,肖苒就开始呼吁规范医美市场,规范整形外科专科医师的培训,但成效甚微。2017年,她就向全国政协提交过一份《关于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管理的提案》。那份提案当时指出了包括非医疗美容场所开展医疗美容治疗、非正规培训的非专业医师从业、使用不合格的医疗美容产品等医美市场存在的普遍问题。
“国际上,很多国家培养整形外科医生,都是必须在三到五年大外科培训的基础上接受三年的整形外科专科培训,之后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专科医生考试,成绩合格才可以获得整形外科执照。而目前我国,除整形外科专业研究生教育以外,整形外科医生接受培训的最常见方式是进修学习,但参加进修的医生根据个人偏好学习,各医院进修要求也不尽不同,这就导致培训水平不一致。”
在肖苒看来,整形医生的规范化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特别是在大部分的民营医院和部分非教学公立医院,整形外科医生仅通过参加各种会议和培训班来学习交流整形外科技术,这里面风险重重。变美,原本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有时候因为缺乏专业技术的保障,变美不得反而成为了负担。”为此,肖苒建议,提高整形外科医师执业准入门槛,加快制定整形外科专科培训政策,逐步取缔非专科医师的不规范执业。
打一针肉毒素都有风险
提醒“求美者”不要盲目追求“网红脸”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整形机构为了快速促成用户下单成交,并没有告诉消费者手术风险。今年年初,贵州一名19岁女大学生在贵阳某民营医院进行隆鼻手术后死亡。全国政协委员张英提出,医疗美容具有专业性和危险性,建议全面加强监管,建立审批和惩戒机制,建立相关医美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协助政府监管。
“现在想整形的年轻人很多,很多人没做好心理准备和相关知识储备,觉得没啥风险,其实即使是打一针肉毒素,都是有风险的。比如使用的器械是否安全、产品本身是否正规等。”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告诉记者,医院整形外科主要是为那些面部毁容、确实造成生活困难的人群提供医治,“但也常常会遇到那些在别的地方整坏了的年轻人。”她提醒那些年轻的“求美者”,不要盲目追求“网红脸”,而应更多关注身体健康。
来源:中国青年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日报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