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两年,国内博物馆俨然进入“文创时代”。一份统计表明,国内已有250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围绕自己的馆藏进行IP开发;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十来家文博机构开设了天猫店。博物馆文创热一方面催生了越来越多富有创意的产品,跨界拓展到生活日用的方方面面,不少成为“网红”“爆款”,另一方面暴露出的尴尬也层出不穷、日渐频繁。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博物馆文创新消费的话题受到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
“不要认为博物馆做文创就是洪水猛兽,但也不要简单地用市场来理解文创。”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的看法。他鼓励博物馆做文创,但同时强调,博物馆一定要把自己的主业放在第一位,一定要掌握好主业与文创之间的平衡,不要因为做文创而影响主业,更不应该给社会造成错误的印象,以为博物馆是企业。博物馆是精神文化机构。
平台效应下的文创消费会带动文化传播与发展,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会长张斌给出的判断。“所有珍贵的艺术品只有一个真品原件,而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衍生出很多文创产品,这样文化艺术的传播范围就被大大扩展了”。张斌认为,互联网平台可以销售、消费的东西非常多,文创消费应该“抓住时代”。文创消费不仅能推动经济增长,某种程度上还能反映国家实力和民族素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博物馆文物艺术品鉴定中心副主任耿东升建议,博物馆与互联网平台强强联合。他认为,文创产品设计应该从愉悦感满足感入手,有时代性之外还要精美。在数字经济时代,鼓励博物馆与互联网平台强强联合,可以“将各自不同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人们也看到,博物馆在开发文创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些实际的困惑。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总策展人王亚民提出,现在国家对文创产业非常重视,但博物馆是公益性的,而文创具有商业属性。一旦两者的关系发生冲突,该怎么处理?这是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他认为目前还缺乏完整的配套政策。安来顺指出:“国家鼓励文创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不少,但要让政策更可衔接、配套,要打通最后一公里。”
作者:范昕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